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六十五章 麦田新绿 (1/2)

清晨五点半,我轻轻推开父亲的房门。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床上投下一道金色的线条。父亲已经醒了,正靠着床头慢慢系扣子,枯瘦的手指在布纽扣上颤抖着,像秋风中摇摆的麦秆。

“爸,今天感觉怎么样?“我蹲下身来身,帮他穿布鞋。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胸腔里传来轻微的哮鸣音,叹息道:“比昨天...强点。“

今天是父亲出院后,回家的第七天。医生本不同意他出院,父亲听说“桐麦“开始抽穗时,谁也拦不住他。

我搀扶着他,慢慢走到院门口。清晨的空气带着露水的湿润,远处山峦的轮廓在晨光中渐渐清晰。父亲在门槛处停下,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整个田野的气息都装进受损的肺里。

“听。“

我屏住呼吸,远处传来细微的“咔咔“声,像是某种生命在伸展,那是麦秆拔节的声音。

阳光下,“桐麦“已经长到齐腰高。那些经历过冰雹、暴雨的麦子比普通麦种晚抽穗半个月,茎秆明显更粗壮,叶片肥厚,在晨风中泛起银绿色的波浪。特别醒目的是东边那片与芥菜间作的地块,麦穗明显更大,芥菜花金黄的点缀其间,像一幅活着的油画。

“得胜,“父亲眯起眼睛,“三号田东头第三垄,看见了吗?“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几株麦子叶尖微微发黄:“像是缺氮肥?“

父亲摇摇头:“根腐病初期。挖开土,能看到根须发褐。“

我赶紧过去查看,挖开表土后发现根部有轻微病变。这简直神了,父亲在十米外,仅凭叶尖的细微变化就准确判断出地下病害。

“怎么办?“我跑回来问。

父亲从小布袋里掏出三样东西:一小包草木灰、几瓣大蒜、一把艾叶。

“捣碎,泡水,浇根。“他每说两个词,就要停顿一下呼吸,“再加...柳树皮粉。“

阳光照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那些皱纹像是田垄的延伸。我注意到他的呼吸比昨天平稳些,手指也有了点血色。

赵雨晴带着考察团到来时,我已经处理完生病的麦株。她今天穿着浅蓝色衬衫,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在一群西装革履的官员中格外醒目。

“程大哥,农业部正式批准'桐麦'为地方特色品种,这是批文。“

她递过来的文件上,盖着鲜红的公章。我正要细看,被一阵骚动打断,考察团的一位领导踩进了田垄间的水沟,锃亮的皮鞋陷在泥里。

“小心!“我赶紧跑过去帮忙。

那位五十多岁的领导却摆摆手,干脆脱掉鞋袜,赤脚站在泥水里。

“没关系!我小时候也种过地。“他蹲下身,用手指捻了捻土壤,“这土养得好啊,松软透气,有机质含量不低。“

我十分惊讶,看着他娴熟的动作:“您懂农活?“

“农业大学第一批毕业生。“他笑着自我介绍,“我姓吴,现在负责种子资源保护工作。小赵的论文让我很感兴趣,尤其是你们结合传统农法与现代科技的部分。“

吴处长赤脚走遍整片试验田,不时蹲下查看土块,甚至尝了一粒未熟的麦子。他和我父亲聊得投机,两人从品种改良一直谈到现在的生态农业。

中午,母亲做了拿手的手擀面招待客人。饭桌上,吴处长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建议:“程老,我们想在村里设立一个示范基地,请您当顾问,专门研究传统农法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父亲摇摇头,指了指我:“让...得胜...去。我...老了。“

我正想推辞,周晓梅在桌下轻轻踢了我一脚,弄得我十分尴尬。

赵雨晴笑着帮我解围:“周处,程大哥这几个月把程叔叔几十年的笔记都整理成电子版,还建立了呢!“

“太好了!我们可以派技术人员协助,把程老的经验系统化、科学化。“吴处长转向我,“程先生,您愿意牵头这个项目吗?“

我看向父亲。他慢慢点了下头,眼睛里有一丝我许久未见的光彩。

下午送走考察团后,我坐在院子里整理资料。父亲在藤椅里打盹,胸口规律地起伏着。

“程大哥,“赵雨晴从院外走来,压低声音,“吴处长是农业部种子司的实际负责人,他看中的项目,经费和政策支持都不是问题。“

我微微一笑,不说话。

“不止'桐麦'。“赵雨晴兴奋地翻开笔记本,“程叔叔这些经验,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都是宝贝!比如这个柳树皮促根法,比市面上的生根粉效果更好还无污染;还有草木灰调酸法...“

父亲咳嗽着,醒了过来。我赶紧端来温水,他却摆摆手,指着西边的天空:“明天...要下雨。得胜...准备...排水。“

我抬头望去,晴空万里,连片云彩都没有。赵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