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过后的清晨,试验田里一片狼藉。我站在田埂上,脚下泥水渗进布鞋,冰凉的触感顺着脚底爬上来。眼前倒伏的“桐麦“像是被巨人践踏过,那些昨天还骄傲昂首的麦秆,现在横七竖八地趴在泥水里,折断的麦穗沾满泥浆,像受伤的小动物。
父亲蹲在田里半个多小时,他单膝跪地,军绿色胶裤浸在泥水里,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株倒伏的麦子,用布条将它绑在插在地里的竹签上。他的动作很慢,手术后还没完全恢复的肺,让他每动几下就得停下来喘口气。
“爸,我来吧。“我踩着泥水走过去。
父亲头也不抬,命令我:“去拿更多竹签和布条。要棉布的,化纤的会割伤麦秆。“
我转身时,看见母亲和周晓梅抱着一捆旧床单撕成的布条走来。程桐跟在后面,小手费力地拖着一袋竹签。
“爸爸,麦子疼吗?“她仰头问我。
我蹲下身来,擦掉她脸上的泥点,认真说道:“麦子很坚强,扶起来就会好。“张教授蹲在父亲身边,两个白发苍苍的脑袋凑在一起,像两穗历经风霜的老麦子。
“守田兄,根据我的经验,倒伏后二十四小时内扶正,八成能活。“张教授推了推眼镜,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我查了气象资料,接下来一周都是晴天,正好...“
父亲摇摇头,指着一片完全贴地的麦子,说道:“不,这些没救了。“他的手在发抖,声音很稳,“得胜,先把没断的扶起来,断了的...断了的收穗子,能做多少种是多少。“
赵雨晴从人群中走过来,说道:“程叔叔,折断的麦穗里胚芽可能还活着!我们实验室有组织培养设备,可以尝试抢救!“
父亲抬头看她,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问道:“能行?“
“不敢保证,不过值得一试。“赵雨晴已经掏出手机,“我马上叫学生送液氮罐来,冷冻保存能争取更多时间。“
“友谊田“边支起了临时帐篷,张教授的学生们在那里登记每一穗被抢救回来的麦子。到傍晚时,我们已经扶正了三分之二的倒伏麦子,收集了五十多穗折断的“桐麦“。
赵雨晴的学生送来液氮罐时,太阳已经西斜。那个银光闪闪的大罐子立在田头,像来自未来的器物,与周围的泥腿子农民形成奇异对比。
“程大哥,帮我拿着。“赵雨晴递给我一个不锈钢托盘,自己戴上橡胶手套,小心翼翼地掰开一个受损麦穗,“看,这颗籽粒的胚芽还完好。“
她手法娴熟地取出胚芽,放进我端着的托盘里。那些比米粒还小的生命之源,在夕阳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能救活多少?“我轻声问。
“理论上,一个胚芽就能繁殖。“她额头上的汗珠,滚落到睫毛上,“实际成活率...能有百分之三十就不错了。“
父亲走过来,弯腰看那些小胚芽,说道:“百分之三十...“直起腰时晃了一下,我赶紧扶住他。
“爸,您回去休息吧。“
他摇摇头,从兜里掏出个小布袋,说道:“用这个垫着。“布袋里装的是晒干的苔藓,父亲多年来保存种子的土办法。
赵雨晴笑道:“太棒了!苔藓有天然抗菌成分!“她立即把胚芽移到苔藓上,再小心地放入液氮罐。
天黑透时,我们收集二百多个胚芽。液氮罐被紧急送往实验室,赵雨晴要连夜开始培养工作。
“得胜,今晚得守夜。“他指着试验田,说道,“扶起来的麦子经不起露水,得熏烟。“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熏烟防露。父亲在田边空地上堆起枯枝落叶,混上湿稻草,点燃后不让明火起来,只保留闷烧的烟雾微风吹拂下,乳白的烟雾像轻纱一样笼罩在麦田上方,在月光下如同幻境。
“这样既能防露水,又能保暖。“父亲坐在火堆旁,往里面加了一把艾草,空气中顿时弥漫着苦涩的清香,“还能驱虫。“
我挨着他坐下,两人沉默地看着烟雾中的麦田。那些被扶起的麦子在月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一群相互搀扶的伤兵。
“爸,您去睡会儿吧,我看着就行。“
月光下,父亲佝偻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这个曾经在我心目中像山一样不可撼动的男人,如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我鼻子一酸,赶紧别过脸去。
“得胜,“父亲咳嗽平息后,说,“明早,你把桐桐带来。“
“干什么?“
“教她选麦种。“父亲望着月光下的麦田,“是时候了。“
后半夜,父亲终于撑不住,靠在我肩上睡着了。他的呼吸很轻,像一片羽毛拂过我的脖颈。我小心地调整姿势让他靠得更舒服些,感觉到肩膀上一片湿热,父亲在睡梦中流泪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到父亲哭。即使在手术前被告知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时,他都没掉一滴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