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叔叔!程叔叔!“
赵雨晴的声音,从院门外一路炸进来,我正在帮程桐测量那株特殊麦苗的高度。六月的阳光火辣辣地晒在后颈上,我抬头看见赵雨晴三步并作两步冲进院子,白大褂下摆沾着泥点,手里挥舞着一叠纸。
“结果出来了!“她气喘吁吁地蹲在我们旁边,眼镜片上全是汗珠,“基因比对显示,这株变异麦苗含有一种全新的抗旱基因序列!“
我接过她递来的报告,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术语看得我眼花。程桐踮着脚想看,赵雨晴干脆把她抱起来,笑道:“小桐桐,你发现宝贝了!这株麦苗,可能比黄金还珍贵!“
程桐睁大眼睛,问道:“赵阿姨,它能变成好多面包吗?“
赵雨晴笑得前仰后合,说道:“比那厉害多了!它能让干旱地区,也长出好麦子!“她转向我,眼睛亮得惊人,“程叔叔,我们需要立即扩大培育,农科院已经批准成立专项研究组。“
我轻轻抚摸着麦苗宽厚的叶片,触感比普通麦子更厚实,表面有层细密的绒毛。这让我想起父亲说过,黄土地的老品种就有这样的特征。
“抗旱性测试结果如何?“我问。
“不可思议!“赵雨晴从包里掏出平板电脑,调出一段视频,“在人工模拟干旱环境下,普通麦苗第五天就蔫了,这株坚持了整整十六天!“
视频里,普通麦苗已经枯黄倒伏,那株变异麦苗虽然叶片卷曲,依然挺立,根部顽强地抓着干裂的土壤。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这画面太像父亲手术时挺过危险期的样子了。
“我想用传统方法试试,“我指着麦苗根部,“看能不能分蘖繁殖。“
赵雨晴皱眉,说道:“太慢了,我们应该立即进行组织培养,然后基因测序...“
“赵姐姐,“程桐扯了扯赵雨晴的白大褂,“麦苗晚上会动。“
我们俩同时愣住。赵雨晴蹲下身,问道:“小桐桐,你说什么?“
程桐跑进屋,拿出她的“农耕手册“,翻到一页画着月亮的图:“我晚上起来尿尿看到的,麦苗叶子会慢慢合起来,早上又打开。“她指着本子上歪歪扭扭的记录,“一共看了七次,每次都这样。“
赵雨晴和我,面面相觑。普通小麦确实有昼夜节律,绝不会如此明显。
“这可能是气孔运动...“赵雨晴喃喃自语,抓住我的手臂,“程叔叔!这可能是它抗旱的关键!夜间闭合气孔减少水分流失!“她手忙脚乱地翻看报告,“我们的连续观测都是在白天进行的!“
我看着笔记本上,程桐认真记录的那些歪歪扭扭的数字和太阳月亮的涂鸦,喉咙发紧。多少精密仪器漏掉的细节,被一个七岁孩子用最原始的方式捕捉到了。
“就叫'桐麦1号'吧。“我说。
赵雨晴怔了怔,随即会意地笑了:“名副其实。“
程桐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听到自己的名字和麦子连在一起,高兴得又蹦又跳:“我要告诉爷爷!“
父亲正在堂屋休息,术后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三个月。程桐冲进去时,他正戴着老花镜看去年的收成记录。
“爷爷!我的麦子要出名啦!“程桐扑到父亲膝头,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父亲听完来龙去脉,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慢慢起身,让我扶他去后院看那株麦苗。阳光下,麦穗已经泛出淡淡的金色,比周围的麦子高出一截,像个骄傲的卫兵。
“像你小时候发现的'大个子'。“父亲对我说,眼睛却看着更远的地方,仿佛穿越回四十年前。
我知道他指的是我在程桐这个年纪时,在田里发现的那株特别高的麦子。当时父亲也像我现在这样,认真记录,精心培育,虽然最后那株麦子没能留种成功。
“这次不一样,“我轻声说,“有科学方法帮忙。“
父亲点点头,伸手轻轻捏了捏麦穗:“颗粒比普通的多三分之一。“他突然咳嗽起来,我赶紧扶他坐下。
手术后,他的体力大不如前了。
赵雨晴蹲在麦苗旁拍照记录,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珍宝。她抬头对父亲说:“程老,农科院想请您当顾问,指导'桐麦'的培育。“
父亲摇摇头:“我这身子骨跑不动了,让得胜去。“他拍拍我的肩,“年轻人学新东西快。“
我胸口一热。这是父亲第一次公开肯定我在农业上的能力。
赵雨晴的团队,第二天就进驻了我们村。他们在村委会设了临时实验室,同时在我家后院圈出一小块地做“桐麦“繁育试验。父亲不顾母亲反对,每天都要去“视察“,坐在藤椅上指挥我和赵雨晴。
“分蘖要留三株,“父亲指点我用小铲子小心分离麦苗根部,“多了抢养分。“
赵雨晴坚持要取一部分,做组织培养。我们各执己见,最后决定双管齐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