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六十一章 桐麦 (2/3)

。传统与现代的方法在后院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奇妙地交融。

程桐成了最忙碌的人,每天放学回来,她先跑去检查她的“原始发现“,然后向爷爷汇报,再去赵雨晴的实验室“帮忙“,其实就是玩那些彩色的试管,赵雨晴说孩子的好奇心比无菌操作更重要。

六月底的一天,我们正在讨论“桐麦“的灌溉方案,林小满慌慌张张地跑来:“程叔!我爸住院了!“

父亲手里的茶杯,“咣当“掉在地上。我赶紧扶住他,能感觉到他全身都在发抖。

“脑溢血,“林小满眼圈通红,“刚做完手术,医生说...说情况不乐观...“

父亲二话不说,就要往外走。母亲拦住他:“你不要命了?自己手术才多久!“

“秀兰,“父亲的声音很轻,很坚决,“那是我四十年的老兄弟。“

母亲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转身去屋里拿外套和药。

县医院走廊上,消毒水的气味让我想起父亲手术那天。林爷爷的病房在走廊尽头,安静得可怕。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管子,像个破碎的布偶,与一个月前在“友谊田“收割时精神矍铄的样子判若两人。

“守田...“看到我们,林爷爷微弱地唤了一声,右手动了动。

父亲快步走到床边,握住那只枯瘦的手。两个老人相对无言,紧握的手上暴起的青筋泄露了内心的激荡。

“老伙计...“父亲声音哽咽,“'友谊田'还等着你呢...“

林爷爷微微摇头,目光转向床头柜。林小满会意,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褪色的蓝布包,递给父亲。

父亲颤抖着打开,里面是一小把麦粒和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年轻人站在麦田里,肩并肩,笑容灿烂。

“七九年...第一块试验田...“林爷爷气若游丝。

父亲点点头,泪水滚落。那是他们年轻时共同开垦的第一块地,也是“友谊田“的前身。

林爷爷又指了指布包,父亲仔细翻找,在夹层里发现一张折叠的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字迹模糊的农谚和一组数字。

“留给...桐桐...“林爷爷艰难地说,“时候到了...就明白...“

父亲紧紧攥住布包,俯身在林爷爷耳边说了什么,老人露出释然的微笑。

回村的路上,父亲一直盯着窗外,手里紧握着那个蓝布包。快到家时,他突然说:“得胜,明天开始教我电脑。“

我一愣:“爸?“

“老林说得对,“父亲的声音很平静,“时候到了。“

当天晚上,父亲翻箱倒柜找出他几十年来的农耕笔记,在灯下整理到深夜。母亲劝不动,只好给他披上外套,默默泡了杯参茶。

第二天一早,赵雨晴带来了惊人消息:对“桐麦“的基因测序发现了一段无法解释的DNA序列,与已知的任何小麦品种都不匹配。

“更奇怪的是,“她困惑地推推眼镜,“这段序列与抗旱性没有直接关联,它似乎在调控麦苗的昼夜节律,就像小桐桐观察到的那样。“

父亲若有所思,从抽屉里取出林爷爷给的蓝布包,把那张纸条递给赵雨晴:“看看这个。“

纸条上的数字,让赵雨晴瞪大眼睛:“这...这像是基因序列的片段!“

父亲点点头,转向我:“得胜,你记不记得我跟你讲过'六零年大旱'的事?“

我当然记得。那是196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村里的庄稼几乎绝收。祖父在自留地里保住了三分地的麦子,靠着那点收成,全家熬过了饥荒。

“你爷爷说,“父亲的目光穿过我,看向遥远的过去,“那年的麦子里藏着老天爷的秘密。“

赵雨晴倒吸一口气,说道:“您是说...这株'桐麦'的祖先,可能经历过极端干旱,进化出了特殊生存机制?“

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林爷爷给的那把麦粒:“这是'友谊田'第一代的种子。“

我们决定将这批种子,也送去检测。与此同时,父亲开始口述他几十年的农耕经验,让我录入电脑。程桐则负责每天记录“桐麦“的生长情况,她的“农耕手册“越来越厚,画满了太阳、月亮、雨滴和麦苗的各种“表情“。

七月中旬,林爷爷的病情突然恶化。父亲得知消息时,我们正在后院观察第一代“桐麦“分蘖苗的长势。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让我扶他去屋里。

从衣柜深处,父亲取出一个旧铁盒,里面是一穗干透的麦子,金灿灿的,保存得极好。

“六零年的,“他轻声说,“你爷爷留给我的。“

当天晚上,林爷爷走了。父亲没哭,只是把铁盒里的麦穗和蓝布包里的放在一起,摆在堂屋的供桌上,下面压着那张两个年轻人的合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