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四十三章:根与翅膀 (1/3)

第一次以特约编辑身份去省城出差的那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就醒了。

周晓梅还在熟睡,程桐在小床里咂着嘴做着婴儿梦。我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走到院子里。父亲已经起来了,正蹲在梧桐树下磨镰刀。

“这么早?“。

“嗯,赶早班车。“我拎着行李站在他身边,突然不知该说什么。

父亲放下镰刀,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问我:“东西都带齐了?“

“带齐了。“

“钱和粮票,放在贴身的兜里,“他像对小孩子一样叮嘱,“路上多个心眼,车上小偷多。“

我点点头。

晨光中,父亲的白发显得格外刺眼,脸上的皱纹像干涸的土地一样,沟壑纵横。这个曾经在我心中高大如山的男人,如今已经有些佝偻了。

“就一周,“我说,“很快就回来。“

父亲“嗯“了一声,转身往屋里走,好像有什么要紧事,吩咐:“不忙,你洗把脸,我让你妈给你煮几个鸡蛋,路上吃。“

半小时后,我背着行李包走出院门。回头望去,周晓梅抱着程桐站在门口向我挥手,父母站在她身后。

这一幕像一张老照片,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

去省城的车上,我翻开笔记本,开始构思这期专栏的内容。自从接受张明远的邀请,我每月要负责编辑八篇农村题材的散文或短篇小说,自己也要创作一篇。

这种规律的工作节奏,让我既兴奋又忐忑。

省城的生活,与村里截然不同。作协给我安排了一间临时宿舍,狭小但整洁。每天早上八点,我准时到杂志社报到,参加编辑部的例会,然后审阅堆积如山的投稿。午饭后,我常常和张明远或其他编辑讨论选题,晚上则回到宿舍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

“这期的主题是什么?“第三天中午,张明远在食堂问我。

“我想做一期'城乡之间',“我放下筷子,说道,“关于农民工、关于农村学子进城求学、关于...“

“太散了,“张明远摇头,说道,“聚焦一个点,比如'进城务工者的春节返乡',以小见大。“

我有些不服气,说道:“我想展现更广阔的图景...“

“读者需要的是能打动心灵的细节,不是宏大的主题。“张明远拍拍我的肩,笑道,“记住,别丢掉你最宝贵的乡土味。有些编辑来了省城,就学着写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你可别学他们。“

他的话,让我脸热。确实,这几天我看了不少都市文学作品,潜意识里想模仿那种“时髦“的文风。

晚上回到宿舍,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稿子,越看越不对劲。那些刻意雕琢的句子,那些强行加入的“深刻思考“,完全背离我最初的写作风格。

我一把揉皱稿纸,重新开始。

这一次,我写村里王大哥进城打工,春节背着大包小包回家的故事。写他给儿子买的变形金刚,给老婆买的羊毛围巾,给老父亲买的止痛膏药。写他在村口掬一捧雪洗脸,说“还是老家的雪干净“。

写完已是凌晨,久违的畅快感让我精神抖擞。

第二天,张明远看完稿子,难得地笑了:“这才像你程得胜写的东西。“

一周后回到家,仿佛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周晓梅抱着程桐在院门口等我,小家伙见到我,竟然张开小手要抱抱,让我惊喜不已。父亲在田里干活,母亲在灶房做饭,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饭菜的香气。

“怎么样?“晚上躺在床上,周晓梅问我。

“挺好的,“我搂着她,说道,“就是...有点分裂。“

“分裂?“

“白天在省城讨论文**流,晚上回来听父亲讲玉米的长势,“我叹了口气,说道,“我感觉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

周晓梅沉默了一会儿,问我:“你更喜欢哪个世界?“

这个问题让我愣住了。省城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志同道合的文人朋友;乡村有我的根,有我最亲爱的人。

“我不知道,“我最终回答,有些勉强,“也许...不需要选择?“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逐渐习惯了这种双城生活。每次去省城,都会给程桐带个小玩具,给周晓梅带本书或一条丝巾,给父母带些他们舍不得买的糕点。

回家时,则带着满脑子的新想法和编辑部的约稿任务。

五月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杂志社审稿,电话突然响了。是周晓梅,从村里邮局打来的。

“得胜,“她的声音有些发抖,说道,“爸晕倒了,现在在县医院...“

我的血液瞬间凝固。父亲一向身体硬朗,从没生过大病。

“严重吗?我马上回去!“

“医生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