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颁奖典礼前夜,我们一家住进了省作协安排的招待所。
程桐已经八个月大,胖嘟嘟的小脸上一双黑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环境。周晓梅忙着给她冲奶粉,父亲则站在窗前,望着外面高楼林立的街景出神。母亲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抚平她唯一一件好衣服,藏蓝色的确良衬衫上的褶皱。
“爸,累了吧?“我走到父亲身边,说道,“要不要休息会儿?“
父亲摇摇头:“不累。“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来,叹息道,“这里...比我想象的还大。“
这是父亲第一次离开县城。一路上,他看似镇定,紧握的拳头和不时抿紧的嘴唇,暴露他的紧张。当火车穿过城市边缘的工厂区时,他的眼睛瞪得老大,几乎贴在车窗上。
“明天颁奖结束,我带你们逛逛,“我故作轻松地说,“动物园、博物馆,都很有意思。“
父亲“嗯“了一声,目光又飘向窗外。远处,夕阳的余晖为高楼镀上一层金边。
晚上,等父母和程桐都睡了,周晓梅和我挤在招待所窄小的床上轻声交谈。
“紧张吗?“她捏了捏我的手心。
“有点,“我老实承认,笑道,“上次,来省城还是领'新芽奖',那时只有我一个人。“
周晓梅靠在我肩上,说道:“这次我们都在。“她顿了顿,问道,“对了,张编辑说颁奖后要找你谈谈?“
“嗯,可能还是工作的事。“我犹豫了一下,说道,“如果...我是说如果,他再次邀请我来省城工作,你觉得...“
“我觉得你应该认真考虑,“周晓梅打断我,说道,“你的才华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我转头看她,发现她是认真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她坚定的眼神。
“可是,你和程桐...“
“我们可以一起来啊,“她轻声说,“就像当初说好的那样。程桐也该见见更大的世界。“
我没有立即回答,只是紧紧搂住她。窗外,城市的霓虹灯彻夜不熄,与乡村的漆黑静谧截然不同。在这里,我能实现更大的文学梦想,代价是什么呢?
第二天一早,我们全家都换上了最好的衣服。母亲甚至给程桐扎了两个小揪揪,系上红头绳,活像个年画娃娃。父亲穿上了那件压箱底的中山装,虽然领子已经有些泛黄,熨得笔挺。
颁奖典礼在省文联大礼堂举行。走进会场时,我的手心全是汗。上次来这里,我还是个无人知晓的业余作者;如今,我的作品已经被更多人认可,还带着全家来领奖。
“程得胜!这边!“小林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引导我们到前排就座。
会场比上次更隆重。主席台上悬挂着红色横幅,台下坐满文学界人士和媒体记者。我注意到不少人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一个带着婴儿和老人的获奖者,在这里确实少见。
“放松点,“周晓梅在我耳边说,“你值得站在这里。“
典礼开始后,一系列奖项依次颁发。当主持人宣布散文类一等奖时,我的心跳快得几乎要蹦出胸膛。
“程得胜的《产床边的笔记》,以质朴深情的笔触,记录了乡村女性的坚韧生命...“
主持人这样评价我的作品。
掌声中,我走上舞台。聚光灯下,我看不清台下的面孔,知道周晓梅抱着程桐,父母坐在她两侧,都在注视着我。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是孤军奋战的成功,而是有人分享的喜悦。
接过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我简短地说了感谢的话,特别提到了周晓梅和我的父母,还有那些在散文中出现的乡村女性。
下台时,我的眼眶发热,但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会后是交流酒会。不少作家和编辑来向我祝贺,其中不少人对“带着全家来领奖“这件事很感兴趣。周晓梅落落大方地与人交谈,丝毫不显局促;父亲则安静地站在一旁,偶尔点点头,眼神中透着自豪。
“小程!“张明远穿过人群走过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恭喜!我就知道这组散文会获奖!“
他转向我的家人,一一问好,甚至逗了逗程桐,小家伙居然没认生,咯咯笑着抓住他的手指。
“有个好消息,“张明远压低声音,说道,“杂志社新开了个专栏,专门刊登农村题材作品,想请你做特约编辑。不用坐班,每月来一次就行,稿酬从优。“
这个提议太诱人了。既能继续写作,又不需长期离家。我看了一眼周晓梅,她微笑着点点头。
“我需要考虑一下,“我对张明远说,“还得和县文化馆协调...“
“当然,“张明远拍拍我的肩,笑道,“不急。对了,明天有个获奖作者座谈会,你一定要参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