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心脏问题,“周晓梅尽量保持镇定,说道,“你别急,路上小心...“
我向张明远简单说明情况,他二话不说准了假,还塞给我两百块钱。
我急忙推辞。张明远有些不悦,强塞给我:“给老爷子买点营养品。“
长途汽车慢得像蜗牛,每一分钟都是煎熬。赶到县医院时,天已经黑了。
父亲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脸色灰白,手臂上插着输液管。母亲坐在床边抹眼泪,周晓梅抱着程桐在走廊上踱步。
“医生怎么说?“我轻声问。
“心肌缺血,“周晓梅压低声音,说道,“说是多年劳累积累的,需要静养,不能干重活。“
我走到病床边,父亲微微睁开眼睛,看见是我,虚弱地笑了笑:“回来了?工作...忙完了?“
“爸,您别操心这些,“我握住他的手,那粗糙的手掌如今无力地蜷缩着,强忍泪水,说道,“您年龄大,要注意好好休息。“
父亲摇摇头:“地里...玉米该施肥了...“
“我去弄,“我立刻说,“您别担心。“
那晚,我在医院走廊的硬椅子上过夜。半夜起来上厕所,经过父亲病房时,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啜泣声。我从门缝望去,看见这个一辈子倔强的老农,正把脸埋在手掌里无声哭泣。
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悄悄退回走廊,我在黑暗中任由泪水流淌。父亲老了,这个事实如此残酷又如此真实地摆在面前。
第二天,医生允许父亲回家休养,开了一长串注意事项:不能劳累,不能激动,按时吃药,定期复查...母亲把医嘱当圣旨一样记在小本子上。
回到家,父亲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被“供“在床上。母亲变着花样给他做营养餐,周晓梅每天熬中药,我则接手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程桐似乎也感受到家里的紧张气氛,变得格外乖巧,常常爬到爷爷床边,用小手摸摸他的脸。
一周后的傍晚,我正在院子里劈柴,父亲慢慢踱步出来,坐在梧桐树下的石凳上看着我。
“好点了吗?“我放下斧头,擦了擦汗。
他点点头,出人意料地说:“你回省城吧,工作要紧。“
“不急,“我蹲到他身边,说道,“我跟张编辑说好了,这段时间在家办公。“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我这辈子...最远就去过省城。“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提起这个,只好顺着说:“等您好了,我带您和妈去BJ看看,天安门,长城...“
“来不及了,“父亲摇摇头,眼神飘向远方,说道,“我这身体...出不去了。“
“爸!别这么说...“
“得胜,“他打断我,声音异常平静,“别像我一样被困住。“
这句话,像一把锤子砸在我心上。父亲年轻时因为家庭责任,放弃了进城的机会,如今他不希望我重蹈覆辙。
晚上,等所有人都睡了,我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发呆。周晓梅悄悄走出来,给我披了件外套。
“想什么呢?“她轻声问。
我把父亲的话告诉她,然后说:“我在想...也许该把省城的工作辞了。“
“为什么?“周晓梅惊讶地看着我,“你不是很珍惜这个机会吗?“
“爸的身体...还有你和程桐...“
“我们没事,“她坚定地说,“爸的病会好的,程桐有我和妈照顾。你的写作很重要,不仅对你,对我们全家都是。“
我握紧她的手:“可是...“
“记得你写王大哥的那篇文章吗?“周晓梅突然说,“你说他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奔波,虽然辛苦,但让家人过得更好,也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
“嗯。“
“你现在就是我们的王大哥,“她靠在我肩上,说道,“我们支持你走出去,因为你总会回来,而且每次回来都带着新的故事。“
我紧紧抱住她,闻着她发间熟悉的皂角香。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姑娘,总是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中最深刻的道理。
第二天早上,父亲把我叫到床边,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泛黄的信封,说道:“这个...给你。“
我打开一看,是一张三十年前的县农机厂录取通知书,纸张已经脆黄,字迹依然清晰。
“这是...“
“我当年没去成的那个工作,“父亲平静地说,“留着它,是想提醒自己...人生总有遗憾。“
我小心地捧着这张薄薄的纸,突然明白父亲给我这个的用意。他不希望我像他一样,把遗憾留到老。
“爸,我...“
“去吧,“他摆摆手,说道,“每月去一周,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