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离世后的兴庆宫,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生气。昔日雕梁画栋间回荡的丝竹管弦,化作檐角风铃在冷风中的呜咽;往日繁花似锦的御花园,如今只剩枯枝败叶在霜雪中瑟瑟发抖。唐玄宗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椒房殿内,望着武惠妃生前最爱的鎏金香炉,炉中早已没了龙脑香的氤氲,唯有灰烬在幽暗中泛着冷灰。
“陛下,该用膳了。“高力士捧着御膳,跪在蟠龙纹地砖上。案几上摆着二十四道珍馐,皆是武惠妃生前最爱的菜式——岭南进贡的荔枝酿、波斯商人进献的胡饼,还有用清晨荷叶露水烹制的芙蓉羹。可唐玄宗只是瞥了一眼,便挥了挥手,袍袖扫过玉盘,几枚水晶肴蹄滚落在地,惊得守在殿外的小太监们大气都不敢出。
这样的场景,在武惠妃下葬后的日子里,每日都在上演。唐玄宗不再理会朝堂政务,深紫色的龙袍皱巴巴地裹在日益消瘦的身躯上,原本梳理整齐的发髻随意挽着,几缕银丝垂在脸颊两侧。他常常盯着武惠妃的画像一坐就是一整天,目光空洞,时而喃喃自语,时而突然发笑,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令人毛骨悚然。
夜里,更是煎熬。当更鼓声穿透重重宫墙,唐玄宗便会从噩梦中惊醒,冷汗浸透中衣。梦里,武惠妃浑身是血,披头散发地哭喊:“陛下,太子他们来索命了!“或是看见三个皇子的冤魂,在兴庆宫的长廊下徘徊,眼神中满是怨毒。每到此时,他便会死死抓住床榻的雕花栏杆,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低吼,唤来的宫女太监们只能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听着皇帝的呓语。
高力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找来长安最有名的画师,命其绘制武惠妃的画像,挂满了兴庆宫的每一处角落;又从民间寻来能工巧匠,打造了与武惠妃生前一模一样的檀木人偶,盼着能稍稍慰藉皇帝的思念。可这些都无济于事,唐玄宗依旧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甚至开始厌恶起那些曾经与武惠妃有关的物件。一日,他突然发疯似的砸毁了椒房殿内所有的妆奁,看着胭脂水粉泼洒在地上,像极了武惠妃临终时颈间渗出的血。
朝堂之上,局势愈发紧张。李林甫看着堆积如山却无人批阅的奏折,眼中闪过一丝忧虑。“陛下如此消沉,恐生变故。“他在政事堂对其他大臣说道,“边疆吐蕃蠢蠢欲动,河西节度使的求援信已来三日,若再得不到回复......“可话未说完,便被一阵咳嗽打断。满朝文武皆知,自从武惠妃去世,皇帝便不再召见群臣,连早朝也时常取消。
民间的传言也渐渐多了起来。长安街头的茶馆里,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宫廷秘闻:“听说陛下被武惠妃的冤魂缠住了,每日夜里都能听见椒房殿传来女人的哭声!“还有人说:“三皇子的死太过蹊跷,怕是遭了报应,如今连皇帝都......“这些流言蜚语像瘟疫般迅速蔓延,甚至传到了周边藩镇,引得人心惶惶。
高力士为了让唐玄宗振作,可谓绞尽脑汁。他先是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召集了天下最顶尖的乐师舞伎。当《霓裳羽衣》的乐声响起,舞伎们身着华服翩翩起舞,可唐玄宗只是坐在龙椅上,眼神呆滞地望着远处,对眼前的盛景毫无反应。高力士又进献了无数奇珍异宝,从南海的夜明珠到西域的汗血宝马,可皇帝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冷冷地说了句:“都拿走吧。“
更糟糕的是,唐玄宗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开始频繁地咳嗽,有时甚至会咳出血丝;双腿浮肿,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太医院的太医们日夜守候在兴庆宫,药方换了一帖又一帖,可皇帝的病情却不见好转。有一日,高力士亲眼看见唐玄宗对着铜镜,用颤抖的手拔掉自己的白发,嘴里念叨着:“老了...朕真的老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唐玄宗渐渐开始相信方士的话。有个自称能与鬼神沟通的道士进宫,对皇帝说:“陛下之所以被噩梦缠身,是因为武惠妃娘娘的魂魄在阴间受苦,需得找个替身,为她祈福消灾。“这番话竟让唐玄宗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他紧紧抓住道士的衣袖,急切地问道:“快说,如何才能为惠儿祈福?“
高力士站在一旁,看着皇帝病弱又偏执的模样,心中满是苦涩。他知道,若再不想办法让唐玄宗振作起来,这偌大的大唐江山,恐怕真的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而此时,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身影——那个在温泉宫惊鸿一瞥的寿王妃杨玉环,或许,她就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