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给不给已经无所谓了,但总归是官方认证的。
但事情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兖州失而复得,朝廷不再是李傕、郭汜的天下,此时天子已从长安返回洛阳,张杨、韩暹、董承、杨奉四人把持朝政。
不出意外,四人还得来一场龙争虎斗,才能决出朝廷政权的归属。但张杨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实力不如他们,感觉赢面比较低,想带队离开。可一声不吭直接不辞而别也不太合适,于是他用一番话诠释了什么叫走也要走得大义凛然、理直气壮:
“天子不是只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天下人的,朝廷里有公卿大臣来辅佐天子就行了,而我的职责应当在外抵御强敌入侵,不是在京城任职。”
说完,张杨头也不回地潇洒离去,一时间引得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反驳,许多人还沉浸在张杨的话语中没回过神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杨的以身作则,也感染了势力强大的杨奉,随后他也带队离开去了梁县,曾经的四大军阀只剩下韩暹、董承两人还在坚守着。
坚守就说明日子不好过,这一切还要归功于董卓,当时他为了防止有人溜回来,走前特地烧毁了洛阳城中的大部分建筑。几年下来,洛阳城周围已变得荒无人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破烂不堪,街头巷尾更是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献帝到达时,皇宫破得根本住不了,只能先在原中常侍赵忠的家里凑合一下,等皇宫修好了在搬过去。
这还不是最坏的,由于物资紧缺,只能满足皇帝和部分高官的日常需求,而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只能靠自己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对于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官员们可要了命了,导致有些生存能力较差的人直接饿死。就这么个环境,要不是皇帝在这,鬼都不愿意来。
但就是因为皇帝在这,总有人想着往上凑,曹操在最初尝到甜头后,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仅仅和皇帝通上信就给了州牧,那要是把皇帝接到自己身边来,那还不是予取予求?为此,首都他都选好了,就在颍川郡的许昌。
可曹操想得太简单了,当他满心欢喜的派遣曹洪领兵前往洛阳时,却被董承带人拦在了外面。董承不是傻瓜,本来蛋糕我和韩暹一人一半,你来我们还要吐出一部分给你,因此他对曹操这种无功摘桃子的行为深恶痛绝。
眼看迎接皇帝的梦想就此破灭,关键时刻,董昭再次站了出来。此时的他已经来到皇帝身边,担任了议郎一职。
首先他要做就是避免双方开战,因为从董承只敢阻拦不敢开战的情况来看,
他的实力和曹洪可能差不多,但万一他忍不住,以保卫京城的名义攻打曹洪,其他三大军阀自然也会过来支援,到时曹洪就是再强也抵御不了四方联军。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结交朝中的韩暹和董承,但很明显董承已经用行动告诉他这条路走不通,至于韩暹,虽没表态,但从他不干预董承针对曹洪的行为来看,至少这方面,他是站在董承这边的。
于是董昭把目光看向了梁县的杨奉,论实力他在周围最强,论话语权他不弱于韩暹、董承,只不过由于他主动退让,才显得他们强大而已。
事不宜迟,董昭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杨奉,信中先大加赞扬了他护送天子的功劳,然后进入正题: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双方合作,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杨奉看后十分认同曹操的观点,他没仔细考虑为什么曹操现在突然和他合作,只是觉得有人肯做他的外援,还能给予粮草上的支持,便以为捡了大漏,如果他向董承咨询一下近况应该就能明白。但现在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为了回馈曹操,当即联合一众人等上表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并继承父亲曹嵩的爵位。
这边接到朝廷任命的曹操也大喜过望,一连上了三封奏折来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前两封是苦苦推让,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担此大任。谦虚过后,第三封才正式接受皇帝的封赏。反正就是不能一开始答应,虽然有点虚伪,但前人都是这样干的,到你这也要遵循传统。
而让人意外地是,杨奉已经认为联合了曹操,可曹操却根本不知道杨奉是他的盟友,以为朝廷的任命都是献帝的主张。造成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就是董昭,
他在幕后默默地操纵着一切,对于他来说,只能尽可能的帮助曹操解决困境,至于成功与否,那还得看曹操自己,如果成功在和盘托出,即便失败也没人会怀疑到他,毕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懂得保全自己。
接下来曹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尽最小的代价安稳进京,虽然朝廷下发了封赏,但依然没能改变现状,曹洪依旧领兵在外风吹日晒。正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出来帮助了他。
——————————
新人写书,请多多支持,大家踊跃发表评论。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