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五章:迎奉天子 (1/2)

建安七年(公元202)五月,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袁绍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初抢在曹操之前把天子接到邺城,是不是就不会沦落到如今的地步了?

看来作为战败者的他,还是知道反思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就是晚了点。

天子在到达东郡那会,袁绍也收到了消息,当时属下立刻建议他向西迎接天子,可结果却被袁绍当场拒绝了。

正所谓机会不等人,自己不把握,那只能让给别人了。

初平三年十二月,曹操正在安置刚降服的黄巾军,这时,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进言:如果能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可以用朝廷的名义向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们发号施令。好处显而易见,如果他们听话就能为自己所用,如果他们不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讨伐他们。

此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像袁绍,略一思索,便同意了毛玠的计划,但这种事情不可能一就而成,得先跟朝廷建立联系,然后再徐徐图之。开始过程很顺利,曹操使者一路畅通无阻,直到路过河内郡时遇到了阻碍,由于此地是张杨所管,想要经过自然要向他打声招呼。按理说人家只是借个道,一不找你麻烦,二不损害你利益,应该让行。没想到张杨丝毫不给面子,直接拒绝了使者的请求。

这下彻底玩不转了,连朝廷都联系不上,还谈什么迎接天子。况且曹操还不至于为了走个道去攻打河内郡。

凡事都有原因,为什么别人给过,就不给你过?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当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那会。

当时势力弱小的张扬和匈奴人于夫罗为了不受人欺负,投靠了势力强大的袁绍,可呆了一段时间于夫罗发现,袁绍的强大不过是大家吹嘘出来的,实则连饭都吃不起,还要靠别人供应粮食,所以于夫罗决定离开,可袁绍却不同意,认为我这边岂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既然上了贼船,就要跟我一条道走到黑。

袁绍的果断拒绝,换来了于夫罗的恼羞成怒,好好说你不同意那就怪不得我了,于夫罗就准备串通张扬一起背叛他,可惜张扬没这个想法。不想是吧,那就强行带你一起走,张杨欲哭无泪,只得被迫离开。

手下被抓你身为老大竟然坐视不理,从此张扬内心开始对袁绍不满,其实袁绍是派人去追的,只不过没追上。

于夫罗的初衷只是想张扬和他一起走,并不是要伤害他,所以在达到目的后就放任他自己发展,之后经过一系列的重组、招兵买马,张扬的势力再次发展壮大,这时董卓看到机会,就趁机用建义将军、河内郡太守的职位勾搭来了张扬。

综上所诉,张杨考虑到袁绍和曹操的关系,自然也对曹操没好感。但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要问清楚缘由,那还得感谢袁绍。

袁绍依靠着强大的家族背景和人脉资源,在各路诸侯中发展得可谓是最好的,乱世中很多人为了混口饭吃,都想找一个好的老板,而袁绍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但指望别人都来主动投靠,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很多能人都是心高气傲之辈,所以袁绍有时也会主动下场亲自招募一些人才,而董昭就是其中一个。

要知道即便手下员工很多,但往往在关键时候起到作用的就那么几个,有些人说的头头是道,真做起事来那是一塌糊涂。而董昭是二者合一,给出的意见很中肯,事情执行的很完美。如果当时有绩效考核,董昭那绝对是满分水准。

就是这么一个优秀员工,要是曹操那肯定捧在手心里,可袁绍不仅不重视,还要治他的罪,原因也让人哭笑不得,董昭有个弟弟在张邈手下任职,而张邈当时恰恰与袁绍有些矛盾,手下人就借题发挥向他打小报告,袁绍属于听风就是雨的性格,也不调查取证,就信以为真。

幸好董昭提前获知消息及时开溜,才逃过一劫。但人总得吃饭,于是他把眼睛瞄向了首都长安,准备去那找找机会,结果走到河内郡时,太守张杨得知他的来意,便主动帮他和朝廷那边建立联系,没多久上面任命他为骑都尉,这时碰巧曹操使者要西进,张杨不给通过。

相较于只看懂表面的张杨,董昭就要看得比他透彻多了,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明白,袁绍此人难成大器,曹操才是成就大业之人,而他俩的关系也并非表面上那么亲密无间,以曹操目前的发展势头,双方迟早要分开。所以董昭在听闻此事后,及时出面点醒了张杨,建议他结交曹操,趁此机会帮助他上书朝廷。张杨本就十分欣赏董昭,对于他的话自然深信不疑。

但光靠张杨一人恐怕不行,那时的朝政大权还掌握在李傕、郭汜手中,于是董昭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信,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这边张杨派遣使者告诉了曹操来龙去脉,曹操听后大喜,便送了金银珠宝以示感谢,两人因此结交。

兴平二年十月,曹操在攻城的途中,收到了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兖州牧的诏书,这说明他和朝廷的联系起到了作用,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