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四章 第一次找工作失败 (1/3)

中秋节前的一天,寻安放学后,开始去厂里拿胶塞来打,挣点手工费。这活是潘阿姨帮忙介绍的。

潘阿姨是父亲单位总工程师图叔叔的妻子,原来是学校的教书老师。因为当老师也挣不了几个钱,加上两个儿子没人照顾,潘阿姨就辞掉工作,追随涂叔叔到了地质队当起了随队家属。

潘阿姨人很漂亮,性格热情活泼,有文化,还能干,在地矿队的妇女家属中很有威望。她经常组织随队家属们到处打临工,让她们挣点小钱补贴家用。潘阿姨打工跟别人不一样,她从来不干粗活、重活,她只负责帮人介绍工作,负责管理临时工,为他们打一打考勤,发个工资表什么的。

时间一长,她信息越来越广,门道越来越多,招工的和找工作的对她熟悉了,都会找上门来,请她帮忙。她就成了小有名气的中间人,性质跟现在的中介差不多。要是哪个有困难找不到工作,去找她帮忙,她一定能想办法搞定。不过她从来没收过任何人的好处。

在随队家属中,潘阿姨是个人生赢家。丈夫一直在队上当干部,没让她受多少苦,两个儿子也很争气,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很多人都崇拜她、喜欢她、巴结她。

自从国家落实地矿队可以进城的政策以后,寻路父亲他们单位也就紧锣密鼓地分批次杀进城来。因为大家都怕政策有变进不了城。所以队上规定,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第一批进城,第二批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像寻路他们这批农转非的,就只能随在大山基地上的留守人员,最后一批进城。基地属于当地政府,后续有些交接工作就由留守人员去做。

进城好啊,好找工作,子女可以上好学校,老人就医很方便。为此,为谁先进城的事,职工们吵得不可开交,都担心自己拖到后面给耽误了。后来证实,所有人的担忧其实都是多余的。最后,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家属及其子女一个不剩地进城来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潘阿姨他们家是第一批进城的,可见他们家在地质队的地位有多高。

有人说潘阿姨是凭着男人才那么吃香的。可是进城后,她凭自己的能力,很快进了一家民营小厂当会计。和老板混熟后,她看地质队的一些人老找不到工作,就介绍他们去厂里上班。虽然拿钱不多,但是也让一部分人的日子过得安稳了些。

潘阿姨和图叔叔跟寻路的父亲是同乡,也是老同事。这次主动揽活给寻安干,也是看他们的父亲没了工作,孩子们还要吃饭、上学,真心想帮他们一把。

那时候的小厂工艺落后,胶塞从工厂里出来的时候,是整板地跟胶皮连在一起,要用稍大的小铁筒罩住,在铁筒的上端用力一敲,胶塞才从胶皮上脱落下来,成为一个个能够单独使用的瓶塞。这个让胶塞脱落的过程就叫“打胶塞”。

打好的胶塞,寻安骑着用借来的自行车送回厂里,让人家论斤给工钱,一毛钱一公斤。拿到工钱以后,他再驮着新的胶塞板回来继续打。

从第一天起,寻安的一门心思扑在“打胶塞”上,他只想挣更多的钱,虽然这种繁重的体力活很廉价,每天只能挣一块钱左右。他无心学习,回到家就开始打,功课也顾不上了。他就那样没日没夜地打呀,打呀,一直要打到深夜才肯睡觉。就连周末也不肯休息,他的手上打出了血泡,血泡又长成了老茧。

寻全呢?书没读成,倒学了一身的坏毛病,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偷偷地喝酒了。现在,他成了工人,有工资了,就明目张胆地喝开了。每次发工资,他会乖乖地把钱一分不剩地交到父亲手里。作为奖赏,父亲就从他的工资里拿出几十块钱给他当零花钱。拿到零花钱,他马上说一声:“今晚不在家吃饭了。”就飞也似地出门,跟他那些烂兄烂弟们喝酒去了。每次他都要喝得东倒西歪,深夜才回家。

虽然寻全还未成年,父母却早早地把当成年人来对待了,他怎么喝酒也不大管他。因为他有工作了,能养活自己了,全家人还指望着他呢。毕竟,父母亲对这个儿子,心里还是有所亏欠。觉得他那么辛苦,对家庭的贡献那么大,家里伙食又不好,偶尔出去改善改善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寻路却不这样认为,只要看见寻全酗酒,她就急火攻心地骂开了:“又去喝酒了!屡教不改,你想死啊?”她嘴上骂,心里却是在疼他。她在骂弟弟的时候,她心里对父母其实是怨恨的。她怨恨父亲只认钱不管寻全的死活,怨恨母亲懦弱到什么都不敢管。尤其是父亲,他常说李白的后代都是傻子,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纵容儿子去喝烂酒?

因为熬夜,寻安变得形销骨立,脸色蜡黄,上课还经常打瞌睡。这让他的老师担心不已。有一天,老师悄悄塞给他一个鸡蛋说:“寻安,马上就要高考了,你可要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啊。”

寻安说什么也不要,把鸡蛋还给老师:“老师,我不要,家里有的是。”

“拿着,你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对了,你要补点钙。”老师把鸡蛋硬塞给了他说。

“补钙?是钾钙钪钛钒铬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