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29章 涌浪 (1/3)

“涌浪之田”的建立,并非终点,而是更艰巨征程的起点。

将克隆藻苗投入开放海域,如同将雏鸟推离温暖的巢穴,直面海洋的瞬息万变。

凌疏影深知,量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这些脆弱的生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并精准捕捉其适应与生长的每一个细节。

海鹞则成了这片水下疆域最忠诚的哨兵与守护者。

每一天,随着潮汐的涨落,海蚀洞的精细观测与礁盘藻田的实地巡查构成了两人雷打不动的核心日程。

海蚀洞内,那五十多株“元老”藻苗,依旧是宝贵的参照系和基因库。

凌疏影的观测更加精细化。

她用鱼刺刻刀在碳化木片上记录的不再仅仅是宏观长势,青灵的视觉强化配合她自制的、利用透明水母囊和水晶碎片组合的“显微观测仪”,让她能深入细胞层面:

测量叶绿体分布密度、记录细胞壁增厚速率、观察假根分支形态。

每一次分蘖诱导的成功率、新生分蘖苗的健壮程度,都被详细记录,为礁盘上的量产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优化参数。

海鹞则负责维护洞内环境的绝对稳定:定时更换缓冲包确保水温盐度恒定;

加固防护罩阻挡新的入侵者;用最轻柔的动作清理附着在防护罩外壁的微型生物,确保光照通透。

退潮时分,当礁盘重新裸露,便是“藻田巡检”的时刻。

这成了海鹞的主场。

她赤着脚,踩着湿滑的礁石,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每一寸附着基。

她的经验与直觉在此刻发挥到极致:

她手持锋利的鱼骨匕首和珊瑚石刮刀,精准地剔除那些试图附着在藻苗叶片或抢占附着基空间的藤壶幼体、小型螺类以及一些早期杂藻。

动作快、准、狠,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轻柔,尽量避免扰动刚刚稳固的藻苗。

对于被水流冲歪或堆积的藻苗,她会极其小心地用细藤签将其重新扶正、分散。

仔细检查固定在礁盘上的每一根“营养缓释竹筒”。

清除堵塞小孔的泥沙或藻类,确保海水能顺畅流入,内部的营养基丸能持续缓慢释放。

根据凌疏影的指示,她还会定期打开竹筒顶部的活盖,添加新的营养基丸,确保养分的长期供给。

海鹞敏锐的感官成了天然的生物传感器。

她能通过海水的温度、味道、以及鱼虾蟹类的异常行为,提前感知到潜在的环境威胁——

比如一股异常的暖流,或是远处可能带来污染的海水。

一旦发现异常,她会立刻向凌疏影发出警报。

量产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礁盘藻田建立的第三周,第一场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

先是海鹞在巡检时发现,部分藻苗的叶片边缘出现了不规则的微小缺口,颜色也有些发白。

“凌疏影!有虫子咬!”

她的直觉极其准确。凌疏影借助简易显微仪观测,发现了一种极其微小的、近乎透明的片脚类生物——

海虱的幼虫。

它们数量庞大,正附着在藻苗叶片背面,用口器啃食叶肉组织。

“物理清除效率太低,必须化学干预。”

凌疏影当机立断。她利用青灵快速分析这种海虱幼虫的生理弱点,并结合岛上能找到的材料,紧急配制了“驱虱喷雾”:

用高浓度柠檬汁混合捣碎的、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某种海岸灌木的汁液,再添加微量从毒海葵中谨慎提取的神经麻痹毒素,极低浓度,仅针对目标幼虫。

海鹞利用中空的细茎杆,将这种混合液精准地喷洒到受侵染的藻苗区域。

效果显著,海虱幼虫迅速脱落死亡,且对藻苗本身损伤极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几天后,礁盘边缘水流稍缓的区域,一片褐色的丝状藻类开始迅速蔓延,如同水中的霉菌,试图覆盖附着基和缠绕藻苗。

这是具有极强竞争力的杂藻——网地藻。

“这东西长得太快了!抢地方抢阳光!”海鹞焦急地报告。

这一次,凌疏影没有选择直接杀伤,而是利用生态竞争原理。

她指导海鹞在网地藻爆发区域周围,紧急移植了一批生长迅速、能分泌抑制物质的特定小型红藻。

同时,调整了附近营养缓释竹筒的养分释放比例,增加了硅元素的比例,这样有利于目标基藻强化细胞壁,减少了氮元素,从而抑制网地藻生长。

双管齐下,红藻的竞争和养分调控成功遏制了网地藻的扩张,保护了核心藻田。

最严峻的挑战发生在一次暴雨之后。

浑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