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藻田”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选定的礁盘区域,海鹞潜到水下。
用那把无坚不摧的鱼骨匕首和沉重的珊瑚石锤,仔细清理掉礁石表面附着的藤壶、死去的珊瑚碎屑和一些可能抢夺空间的杂藻。
她的动作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感,既有力道,发力十分巧妙,只清除障碍物,不破坏礁盘的结构。
清理出的平整礁石表面,就是未来的“田基”。
凌疏影的设计核心在于“附着基”和“营养缓释系统”。
海鹞从附近沙滩收集了大量被海浪打磨光滑、形态各异的贝壳碎片,以及多孔轻质的浮石碎块。
凌疏影则用青灵分析其表面微结构和钙质含量,筛选出最适宜藻苗初期附着的类型。
这些碎片被均匀地、用韧性海草绳松散地固定在清理好的礁石表面,形成一片粗糙而稳固的附着层。
营养缓释巢,这是量产能否成功的关键。
凌疏影指挥海鹞砍伐了几根粗壮、中空的老竹。竹子被截成半米长的竹筒,两端保留竹节。
凌疏影在竹筒侧面钻出密密麻麻的细小孔洞。
竹筒内部,则填充了由腐熟海泥、硅藻粉、珊瑚粉、紫贝粉以及少量粘合剂,混合制成的“营养基丸”。
这些基丸遇水会缓慢崩解,释放养分。
竹筒被牢牢固定在礁盘上水流相对平缓的位置,开口略微向上倾斜,避免被泥沙迅速淤塞。
万事俱备。
一个风平浪静、阳光和煦的清晨,退潮时分,礁盘大部分裸露出来,只余浅浅一层清澈温暖的海水。
凌疏影和海鹞涉水来到他们的“试验田”。
海鹞背着几个巨大的砗磲壳,里面盛满了在过渡液中活力充沛的克隆藻苗。
凌疏影则拿着特制的“播种器”——
一个用柔韧的棕榈叶鞘卷成的漏斗,底部开口大小经过精心计算。
“开始吧。”
凌疏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她将漏斗插入盛满藻苗的砗磲壳中,手指轻轻控制着流量。
海鹞则像个最虔诚的播种者,双手浸在微凉的海水中,稳稳地托住漏斗的下方出口。
凌疏影轻轻搅动砗磲壳里的过渡液,一株株翠绿的小生命便随着水流,通过漏斗,轻柔地洒落在准备好的附着基上——
那些光滑的贝壳碎片和蜂窝状的浮石表面。
“轻点,再轻点…”海鹞低声念叨着,仿佛在安抚初生的婴儿。
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手的位置和角度,确保藻苗能均匀地散落在附着基上,而不是被水流冲走或堆积在一起。
凌疏影全神贯注,青灵的数据流在眼底高速运转,实时监控着流速、藻苗密度、附着情况。
她根据反馈,不断微调着倾倒的角度和速度。
六十多株克隆藻苗,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的绿色星辰,缓缓沉入这片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微型海域。
它们细小的假根甫一接触到粗糙的贝壳或浮石表面,便在本能的驱使下,努力地伸展、吸附。清澈的海水温柔地包裹着它们,阳光穿透水面,在每一片稚嫩的叶子上投下跃动的光斑。
“成了!”当最后一株藻苗稳稳地“坐”在一块扇贝壳的凹陷处时,海鹞长舒了一口气,脸上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凌疏影没有立刻回应。
她俯下身,脸几乎贴近水面,青灵的视觉强化开到极致,如同最高倍的水下显微镜,仔细扫描着每一株刚定植的克隆体。
假根的初步附着情况、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周围水体的流动和营养粒子浓度……庞杂的数据涌入,被她快速分析处理。
“附着率初步估算,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片刻后,凌疏影直起身,眼底的藻绿色光芒缓缓收敛,声音带着一丝紧绷后的沙哑,以及难以抑制的兴奋,
“大部分状态稳定。现在,看它们的了,也看我们这套系统的了。”
她指了指固定在礁盘上的那些钻满小孔的竹筒。
随着潮水缓缓上涨,海水开始涌入竹筒。
内部的营养基丸在海水浸泡下,开始极其缓慢地溶解、释放。
一缕缕极其微弱的、富含养分的“细流”,通过那些小孔,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周围刚刚安家的绿色生命。
潮水越涨越高,渐渐淹没了礁盘,也淹没了那片新生的绿色。
只有固定竹筒的绳索和依稀可见的贝壳附着基轮廓,标记着这片水下“涌浪之田”的存在。
凌疏影和海鹞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望着眼前这片被海水覆盖、却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区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