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僵着肩膀不敢动,望着烟雾缭绕的麦田,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天亮前,我轻轻摇醒父亲,说道:“爸,回去睡吧,天亮了。“
他睁开眼,第一反应是去看麦田。晨雾中,那些被扶起的麦子依然挺立,麦穗上的水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活了。“父亲喃喃道,撑着膝盖站起来,“走,回家做饭,吃完去实验室看看。“
赵雨晴的实验室在市农科院。我们赶到时,她正在显微镜前观察培养皿,眼下一片青黑,显然一夜没睡。
“程叔叔!“她见到我们,疲惫的脸上绽开笑容,“第一批胚芽开始分裂了!“她拉着父亲到显微镜前,“您看,细胞壁形成了!“
父亲弯腰看显微镜的样子有些滑稽,他不会调节焦距,赵雨晴只好帮他调好。当他终于看清那些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像个看到孙辈出生的老人。
“好,好...“他直起腰,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加这个。“
纸包里,是一些褐色粉末,赵雨晴好奇地嗅了嗅:“这是...?“
“柳树皮粉。“父亲说,“老法子,促生根的。“
赵雨晴没有像往常一样用科学理论反驳,而是立即取了一点溶解在蒸馏水里,加入培养基。
这个小小的动作,让我心头一暖,她开始尊重父亲的经验了。
接下来的日子像打仗,白天我们在田里照料受伤的麦子,防止倒伏引起的霉菌感染,晚上赵雨晴在实验室培育胚芽。父亲坚持用传统的草木灰水喷洒防病,张教授带来了新型生物制剂。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分地块试验,结果出人意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地块恢复最快。
程桐每天跟着父亲在田里转悠,学会了辨认哪些麦穗适合留种。她的小笔记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麦穗图案,旁边用拼音标注着“好“或“不好“。父亲教她用牙齿轻轻咬麦粒测试硬度时,她认真的样子逗笑了所有人。
“爷爷,这颗甜!“她举着一粒麦子嚷嚷。
“甜的不能留种。“父亲蹲下来耐心解释,“要选硬的,咬不动的。“
第五天早晨,赵雨晴兴奋地打来电话:“程大哥!胚芽苗可以移栽了!“
我们立即赶去实验室。在无菌培养室里,上百株嫩绿的小苗整齐排列,最高的已经有寸许。赵雨晴眼睛亮晶晶的,骄傲地介绍每一株的情况。
“成功率比预期高多了,达到67%!“她指着其中几株,“这些长得特别快,可能继承了'桐麦'的速生特性。“
父亲凑近观察那些小苗,指着其中一株:“这株不一样。“
我们都愣住了,在我们看来,这些小苗几乎一模一样。赵雨晴赶紧查看标签记录,惊讶地发现父亲指的那株确实来自一个特殊胚芽。
“程叔叔,您怎么看出来的?“
父亲摇摇头说不上来,只是坚持那株小苗的“精气神“不同。后来基因检测证明,那株小苗确实含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这是后话了。
移栽那天,全村人都来围观。我们把小苗种在专门辟出的“新生田“里,每株都精心标记。程桐负责给每株小苗系上红布条,说是“给它们戴大红花“。
就在我们专注于灾后重建时,谣言却像野草一样疯长。先是有人说“桐麦“不抗灾,接着又传这种麦子做出来的馒头发苦。最恶毒的说法是程家明知麦种有问题还故意推广,想害大家一起遭灾。
这些谣言,很快产生了效果。原本答应试种“桐麦“的邻村合作社打来电话,委婉地表示要“再考虑考虑“,县里的农业推广站也推迟了预定的观摩会。
我气得在院子里直转圈,说道:“肯定是王立强那伙人干的!我要去县里告他们!“
父亲坐在枣树下磨镰刀,头也不抬,说道:“麦子自己会说话。“
“爸!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们这是恶意诋毁!“
父亲停下磨刀的动作,说道:“去把晒场扫干净,该收打伤麦了。“
就在我憋着一肚子火无处发泄时,程桐却用她的方式化解了危机。她把冰雹打落的麦穗做成了一百多个小标本,麦穗固定在硬纸板上,旁边是她用蜡笔画的长过程:从种子到麦苗,再到抽穗成熟,最后,被冰雹打落又被扶起。每个标本都不一样,背面都写着同样的话:“我很坚强,请带我回家。“
这些充满童真的标本,周晓梅拿到村委会散发,很快被一抢而空。有人把标本照片发到网上,配上“冰雹麦穗“的故事,竟意外走红。县电视台闻讯赶来采访,镜头前程桐用稚嫩的声音说:“麦子不怕疼,我也不怕。“
这句简单的童言,打动了无数人。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桐麦“背后的故事和程家三代人的坚守被更多人知晓。舆论再次反转,县农业局专门派人来考察,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