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十一章:云州实试学堂立案 (1/2)

边风烈烈,卷起云中府外荒地的尘土。山岭之间,一座半废的武堂,墙体斑驳,屋脊残破。

这本是赵祁幼时习武的旧地,如今被林若雨定为边文讲堂的设址所在。

“你确定,要用这里?”

赵祁负手立于屋前,语气平静,却压不住眼底微动的旧意。

林若雨望了他一眼:“是你先说的,边疆讲文,不为塑像,不为祭礼,而为实地。”

“此地虽破,却有气。”

“修得再大,若人不敢进,也白搭。”

赵祁点头,略一思索,转头吩咐左右:“调三营民夫、匠司八人,限五日内清整前堂与东舍。”

“中堂照原制不动,只补梁补瓦,不设神龛。”

侍从应声而退。

林若雨却看着他,语气淡然:“不设神龛?”

赵祁笑了笑:“边军旧制,讲堂后必供祖先军像。”

“如今设边文讲堂,我不想再让他们学会跪。”

“但你放心,我也不会让他们拿刀砍。”

……

修复进度远快于预期。

赵祁调遣得当,虽身为将镇,却用兵极有节制,未动边军一兵一卒,只调用农户、工匠,自边镇军下属中挑选识字小吏为试讲候补。

林若雨观其布局,不禁暗自点头:赵祁虽出身宗室,行事却无半分“君上自居”之态,倒像个有谋的乡令。

但风暴并不迟到。

第四日傍晚,一纸折子送至赵祁军中私署。

署中主将之一、宿将裴仲明送来的。

信上言辞恳切,却隐带警意:

“兵民尚未分道,若讲堂动摇旧纲,则军心不稳。臣请暂停边讲试策,以待京批。”

林若雨将信交还赵祁,只道:“边军之心,难不难?”

赵祁沉默许久:“边军之心,不在策,在粮。”

“粮从哪儿来,心就跟哪儿走。”

“这些年,他们看的是我守了多少疆、砍了多少首。可从未有人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

“我想试一试。”

他说这话时,面容平静。

林若雨微微动容:“你比许多朝中的人,更像朝中的人。”

赵祁轻笑:“我若真进了朝堂,也不过半死不活地卷折子。”

“可我留在边地,真能给他们立一间学堂。”

……

讲堂初开之日,设席五十,坐者三十五,大半为边地学户与小吏,另有兵士数人,皆在屋后听讲。

第一讲,林若雨亲上讲台,讲《策之所起》。

“王朝之政,不可独悬于君。”

“而一国之教,亦不可独归于文。”

“你们今日入座,不为做臣、为吏、为兵。”

“而为自己知——这天下与你何干。”

她讲得极慢,平实无华,甚至不引经据典,只讲边地某村三家田亩争议、一处募兵吃空饷旧案。

可讲完后,堂中无一人动。

片刻后,一名兵士小声开口:“这些事……我在我叔田里听过。”

“可我以为,这是家务事。”

林若雨笑道:“家务,便是政事的起点。”

那兵士脸红了,却抬头再问:“那……我们能议策吗?”

她答得坚定:“若你愿学,就能议。”

赵祁立于堂外,目光深沉,良久不语。

直到讲毕,他才上前,亲自扫净讲台,留下五字:

“民可议,兵亦可。”

……

当晚,裴仲明再上书:

“云州之制,有变。”

“若君不止军,更可治人。”

“老臣年迈,请退。”

林若雨看完,未作答,只将此信原封不动送入未央宫。

并附一纸手批:

“边地学堂落座三日。”

“首日议者三十七,次日五十二,今六十。”

“是为起步。”

……

京城未央宫,萧玉绝看完,不语。

他缓缓起身,望向窗外霞光万丈,喃喃低语:

“云州已起风。”

“边地已识字。”

“这山河,终于不只在刀上。”

讲堂开设第五日,一封来自东镇的密信悄然送达赵祁手中。

送信者并非朝官,也非军中斥候,而是一个不起眼的旧日文生——名唤鲁成,曾在边军任职文录,后因不堪军中贪腐,弃职归农。今日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