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25章 采气炼形!始皇挖到龙脉了?! (1/2)

在应对天幕这个未知威胁的巨大压力下,李斯这位法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中冷酷的一面被彻底激发。他决心用最严酷的手段,来捍卫他所信仰的秩序。

这位权相,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他的选择,不仅将影响他个人的命运,更可能将整个大秦帝国,带向一个更加极端、也更加危险的方向。

天幕的冲击波,并不仅仅局限于朝堂之上和市井之间,它如同投入思想界的一颗深水炸弹,在当时的诸子百家(或其残余流派)中,也激起了轩然大波。

秦朝虽然以法家治国,但儒、道、墨、阴阳等各家学派的思想,并未完全禁绝,仍在以各种方式流传和影响着社会。

当天幕播放关于秦始皇和长城的“科幻秘闻”后,这些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能是隐居的学者、游走的方士、或者仍在朝中担任某些职位的官员),都从各自的立场和理论出发,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和辩论。

儒家学者们,如淳于越等(如果他还在世或有类似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抓住了这个“把柄”,对秦始皇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抨击。

“看到了吗?这就是暴君的下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生,在自己的草堂中,对着几个弟子痛心疾首地说道,“不施仁政,不尊礼法,妄求长生,沉迷方术!如今竟被上天(天幕)揭示其荒诞行径,简直是遗臭万年!”

他们认为,天幕的内容,恰恰印证了儒家一直以来对秦始皇“德行有亏”、“不合礼法”的批判。秦始皇不听儒生劝谏,反而焚书坑儒,现在好了,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降下“天幕”来揭露他的“丑事”!

“君者,当修德行仁,以民为本,方能上合天心,下安黎庶。”老儒生总结道,“似秦皇这般,逆天而行,焉能不亡?”

儒家学者们纷纷写文章、作诗赋,以天幕事件为引子,宣扬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批判秦朝的“暴政”和“失德”。

而法家人物,如李斯,虽然表面上要维护皇帝,但内心深处,可能对秦始皇这种“不务正业”、可能动摇统治秩序的行为,也是颇有微词的。

他们更关注的是,天幕的出现,对法律的权威性和统治的稳定性造成了破坏。

“妖言惑众,扰乱民心,此乃乱法之举!”一些法家官员在私下里议论,“当务之急,是严明法度,加强管制,将一切敢于传播、议论此等妖言者,绳之以法!绝不能让其动摇帝国秩序!”

他们认为,无论天幕内容真假,其造成的混乱本身,就是对法治的挑战。必须用更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持稳定。

道家或阴阳家的反应,则显得更为复杂和有趣。

一些道家学者,如那些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隐士,可能会对秦始皇这种“强求长生”、“妄图改变天命”的行为嗤之以鼻。

“唉,天道自然,生老病死,本是常理。”一位道家隐士在山中抚琴叹道,“始皇帝强求太过,心为形役,终究是徒劳。那天幕所言,虽荒诞,却也点醒世人,切莫强求妄念啊。”

但另一些与方术、阴阳五行联系紧密的道家或阴阳家人物,则对天幕中提到的“星辰之力”、“天外文明”等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星辰之力……莫非与吾等所修习的‘采气炼形’之术有关?”一位阴阳家方士,对着星空图谱,苦苦思索,“那天幕所言‘能量导管’,是否与地脉龙气相通?若能找到其关键节点,是否真能……沟通天地?”

他们试图将天幕中的新奇概念,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理论体系中进行解读。有人开始重新研究古老的星占学、堪舆学,试图找出所谓的“星际通讯基站”的位置。有人则开始尝试在炼丹或符咒中,加入与“星辰”相关的元素,希望能获得“天外之力”。

可以说,天幕的出现,给这些本就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学派,注入了新的、更加光怪陆离的想象空间。

至于墨家,虽然在秦朝已经式微,但如果还有残余的传人,他们可能会从更加务实的技术角度,来质疑天幕的内容。

“能量导管?共振腔体?”一个或许还保留着墨家技艺的老工匠,在仔细研究了(想象中的)天幕画面后,可能会摇头说道,“纯属无稽之谈!以土石之躯,如何传导那所谓的‘能量’?其结构之复杂,远超人力所能及!依老夫看,这定是某种幻术,而非实物!”

墨家注重实践和逻辑,他们可能会从工程力学、材料学等角度(以当时的水平),来论证天幕画面中那些“高科技”结构的不可能性。

就这样,儒家的口诛笔伐,法家的严刑峻法,道家和阴阳家的好奇探索,墨家的技术质疑……不同的学派,围绕着天幕这一前所未有的“文本”,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辩论。

这些争论,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探讨,也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走向。

儒家的批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