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这些密令的官员和工匠们,全都傻眼了。
深挖长城地基?这是要做什么?难道嫌工程还不够浩大,民夫死得还不够多吗?
在皇陵顶部开个“天窗”?还要用昂贵的“星玉”?这完全不符合之前的设计理念,也从未有过先例!
官员们困惑不已,私下里议论纷纷。
“陛下这是……怎么了?莫非是看了那天幕,受了刺激?”
“嘘!慎言!你想掉脑袋吗?”
“可这命令也太奇怪了……”
“管他呢!陛下让挖就挖,让改就改!咱们照做就是了!”
尽管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但皇命难违,工程的修改还是在秘密地进行着。
只是,这些反常的举动,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猜疑。
一些大臣开始担忧,陛下是不是真的被那天幕的妖言所迷惑,又开始沉迷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方术妄念了?
而那些本就对皇帝不满的人,则更是找到了攻击的口实,暗中散布着“始皇受妖言蛊惑,恐将重蹈求仙覆辙,大秦危矣”的流言。
秦始皇的秘密行动,非但没能找到所谓的“星辰之力”,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帝国内部的不安和猜忌。
那个看似荒诞的天幕视频,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这位铁血帝王的思想,也搅动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命运。
丞相李斯,作为大秦帝国的实际管理者之一,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刻正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他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更是一个思想者和战略家。天幕的出现,以及它对皇帝心智产生的潜在影响,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那天在朝堂之上,他虽然慷慨陈词,痛斥妖言,安抚了龙颜,但他内心深处,却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
他比谁都清楚秦始皇的性格:刚愎自用,猜忌多疑,且对长生不老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
天幕关于长城的“科幻解读”,虽然荒诞,但其中蕴含的“永生”、“终极力量”等元素,恰恰是陛下内心最深的欲求。
李斯敏锐地察觉到,陛下虽然嘴上痛斥,但内心深处,恐怕已经被那天幕的妖言,悄悄地勾起了一丝涟漪。
之后陛下秘密召见方士,以及下达那些修改工程的古怪密令,更是印证了他的担忧。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李斯在自己的书房中,焦躁地踱步,眉头紧锁。
他深知,一个帝国的稳定,不仅仅依靠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法律,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统一和民心的安定。
而这天幕,恰恰是从思想层面,对大秦的统治根基发起了冲击。
它否定皇帝的功绩(将长城歪曲为求仙工具),动摇皇帝的心智(诱导其相信虚妄之说),还在民间散布恐慌和谣言(长城脚下的新传说)。
这比匈奴的铁骑,比六国的残余势力,更加危险!因为它攻击的是帝国的“灵魂”!
必须想办法,从根源上杜绝这类“异端邪说”的传播!必须将所有可能动摇帝国统治的思想,都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
李斯的眼神,渐渐变得锐利而冰冷。
他想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所推崇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国,强调君主集权,统一思想,禁绝私学。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或许还对某些过于激烈的手段有所保留。但现在,这突如其来的、来自“未知”的威胁,让他更加坚定了之前的想法。
只有将思想彻底统一在皇帝的意志之下,只有禁绝一切可能产生异议的“杂音”,才能最大限度地抵御这种来自内外的、不可预测的冲击!
天幕的出现,就像一个催化剂,让他内心深处那个关于“焚书坑儒”的念头(如果这个历史事件尚未发生,或者他正在酝酿之中),变得更加清晰和迫切起来。
“天下既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李斯默默地念着法家的条文,眼神越来越坚定。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他觉得,这些话简直是为眼下的局势量身定做的!那天幕,不正是利用“异端邪说”(星辰呼唤)来“惑乱黔首”吗?那些私下议论天幕、质疑皇帝的,不正是“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吗?
必须禁!
李斯下定了决心。他要向始皇帝上书,阐明自己的观点,建议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加强对言论和书籍的管制!
他要建议皇帝,下令收缴天下所有不符合官方标准的“无用之书”,尤其是那些宣扬“仁爱”、“兼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