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卡·辛德勒那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刀尖上跳舞的“商业帝国”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他那耀眼的光芒所掩盖。
他就是伊萨克·斯特恩,一位严谨、睿智、内心坚守着原则的犹太会计师。
天幕的镜头,开始聚焦于这位沉默寡言、戴着眼镜、总是显得有些忧郁的中年人。
画面回溯到辛德勒接管搪瓷工厂之初。
是斯特恩,利用他在犹太社区中的人脉和信誉,帮助辛德勒招募到了第一批工人,并处理着工厂复杂的账目和劳工事务。
可以说,没有斯特恩的专业能力和协助,辛德勒的工厂很难如此迅速地步入正轨。
然而,两人最初的关系,并非基于信任,而是充满了算计和互相利用。
辛德勒看中的,是斯特恩的专业能力和他在犹太社区的人脉,可以将他作为管理廉价劳动力的有效工具。
而斯特恩,则将为辛德勒工作,视为一种在乱世中保护自己和同胞的无奈之举。
他深知辛德勒的投机本性,对他充满了警惕和不信任。
画面中,展现了两人之间一些微妙的互动场景。
辛德勒总是热情洋溢、口若悬河地描绘着工厂的“美好前景”,试图拉拢和利用斯特恩。
而斯特恩则总是保持着礼貌的距离,用一种冷静、审慎的目光回应着,偶尔会提出一些关于工人待遇或安全的、看似不合时宜的建议,但往往会被辛德勒以商业利益为由敷衍过去。
“斯特恩,我的朋友,”辛德勒可能会拍着他的肩膀,笑容满面地说,“你要理解,现在是战争时期,能给他们一份工作,一口饭吃,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得先保证工厂盈利,才能…考虑其他的事情,对吗?”
斯特恩只是微微低下头,没有反驳,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斯特恩并非完全被动。
这位精明的会计师,在看似顺从的外表下,也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充满风险的抵抗。
他知道,根据铁血帝国的规定,只有那些拥有“对战争必要”技能的工人,才能获得相对的“安全”,免于被送往更可怕的地方。
于是,在整理工人名单、办理工作许可时,斯特恩开始悄悄地动起了手脚。
他利用各种借口,将一些原本是教师、学者、艺术家、音乐家、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也伪造成了工厂所需的“技术工人”或“熟练工”,将他们纳入了工厂的保护之下。
他甚至可能利用辛德勒签发的空白文件,或者模仿他的签名,来制造这些虚假的身份证明。
每一次这样做,斯特恩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知道,一旦被发现,不仅他自己性命难保,甚至可能连累整个工厂和所有被他保护的人。
天幕可能会展现一个斯特恩在深夜的灯下,颤抖着双手,在一份份文件上伪造信息的场景,他的额头上渗出冷汗,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决心。
那么,对于斯特恩这些“小动作”,辛德勒是否知情呢?
天幕给出的暗示是:很可能知情,或者至少有所察觉。
或许,辛德勒在签署某些文件时,会发现上面的信息有些可疑。
或许,他会注意到工厂里多了一些看起来“不太像工人”的面孔。
或许,他会听到一些关于斯特恩“滥用职权”的风言风语。
但画面显示,辛德勒对此,似乎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没有去深究,没有去阻止,甚至在某些场合,当有纳粹官员对工人的身份表示怀疑时,他还会主动出面,用他那套娴熟的社交辞令,或者一些及时的“小礼物”,将事情搪塞过去。
在现阶段,这种“默许”或者“不干预”,更容易被观众解读为辛德勒的精明算计。
“只要不影响我的工厂正常运转,不耽误我赚钱,斯特恩搞点小动作,我没必要去管。”
“甚至,多一些‘技术工人’,或许还能成为我和那些官员讨价还价的筹码?”
李云龙看到这里,哼了一声:“蛇鼠一窝!一个奸商,一个刁吏!都不是好东西!”
高启强则看得更深一层:“这个斯特恩,倒是个人才。懂得在规则的缝隙里操作,胆子也够大。辛德勒的不干预,看似是默许,实则是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手段——让手下人去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同时还能维持工厂稳定。高明!”
梅长苏则微微点头:“明面上是主仆,暗地里却各有算盘。辛德勒借斯特恩之力以牟利,斯特恩则借辛德勒之名为同胞寻求一线生机。这其中的博弈,倒也精妙。”
然而,无论观众如何解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