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战事筹备进入尾声,西南“改土归流”也稳步推进,大明王朝看似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丞相胡惟庸,自朝会被李逸反驳后,心中便对他怀恨在心。他本就权倾朝野,惯于结党营私,掌控朝堂诸多事务。李逸的出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他精心经营的湖面,打破了他的权力平衡,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胡惟庸府中,密室之内,烛火摇曳。胡惟庸阴沉着脸,坐在主位,下方分列着几位心腹谋士和党羽。
“诸位,那李逸不过是个凭空冒出来的小子,仗着几分口舌之利,竟得陛下如此宠信,屡屡坏我好事。如今他在朝中声望渐起,若不早日除之,日后必成大患。”胡惟庸咬牙切齿地说道。
一位身着灰袍的谋士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丞相,李逸如今正得陛下信任,贸然动手恐引陛下不悦。需想一个万全之策,既能除去李逸,又能撇清丞相关系。”
众人一阵沉默,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对策。这时,一个尖脸的幕僚眼睛一转,凑到胡惟庸耳边低声说道:“丞相,我们可如此这般……”
胡惟庸听后,脸上渐渐露出一丝阴笑,点头道:“此计甚妙!就按你说的办,务必小心行事,不能露出半点马脚。”
几日后,宫中传出消息,西南某地的土司突然发动叛乱,杀死了刚刚上任的流官。消息传来,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地扫视着众人,说道:“西南刚刚安稳些时日,竟又生叛乱。诸位卿家,可有良策?”
胡惟庸心中暗喜,觉得机会来了,连忙出列说道:“陛下,此次叛乱定是‘改土归流’政策推行过急,引起土司不满所致。李逸力主此策,如今出了这般乱子,他难辞其咎。”
李逸心中一惊,没想到胡惟庸竟借此发难。他冷静下来,出列说道:“陛下,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本就是触动各方利益之事,有个别土司叛乱在所难免。但这并非政策有误,而是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疏忽。当务之急,是派遣大军迅速平叛,同时彻查叛乱背后是否有其他势力煽动。”
朱元璋微微点头,觉得李逸所言有理,说道:“李逸之言甚是。胡丞相,你却将责任归咎于李逸,是否过于草率?”
胡惟庸心中一慌,但很快镇定下来,说道:“陛下,臣只是觉得此事发生太过蹊跷,李逸作为主要谋划者,应当对其中细节更加谨慎。如今出了乱子,他至少要承担用人不当之责。”
李逸心中明白,胡惟庸这是抓住机会,非要将脏水往他身上泼。他说道:“陛下,用人不当之责,草民愿意承担。但草民恳请陛下,给草民一个机会,让草民随大军一同前往西南平叛,定将叛乱平定,给陛下一个交代。”
朱元璋看着李逸,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深知李逸的才能,也相信此次叛乱并非李逸之过。但胡惟庸在一旁不断煽风点火,朝中也有一些大臣随声附和,让他不得不有所顾虑。
“陛下,李逸虽有才能,但此次叛乱情况不明,让他前往恐有危险。况且,朝中如今诸多事务还需他协助处理。依臣之见,还是另派他人前往平叛为宜。”胡惟庸假惺惺地说道,实则生怕李逸去了西南,将叛乱迅速平定,他的阴谋就难以得逞。
这时,其他一些与胡惟庸勾结的大臣也纷纷出言劝阻,建议朱元璋另选将领平叛。朱元璋思索良久,最终说道:“李逸,朕知你忠心耿耿,也相信你的能力。但此次叛乱,朕已决定派遣沐英前往平叛。你留在朝中,继续协助朕处理其他事务。”
李逸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也只能遵旨:“谨遵陛下旨意。”
胡惟庸见朱元璋没有严惩李逸,心中有些不甘,但也只能暂时作罢。他暗自思忖,此次未能一举扳倒李逸,需再想其他办法。
退朝之后,胡惟庸回到府中,招来那尖脸幕僚,说道:“此次未能如愿,你再想个法子,务必要让李逸万劫不复。”
幕僚低头沉思片刻,说道:“丞相,既然从西南之事无法扳倒他,那我们不妨从其他方面入手。听闻李逸平日里与一些宫中内侍走得较近,我们可买通其中一人,让他在李逸府中放置一些违禁之物,然后再向陛下告发,说李逸意图谋反。”
胡惟庸眼睛一亮,拍手道:“好计!此事你务必安排妥当,一旦成功,李逸必死无疑。”
于是,一场更加阴险的阴谋在胡惟庸的策划下,悄然展开。而此时的李逸,却浑然不知危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朝中事务中,协助朱元璋处理各种政务,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