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朱元璋深入商讨后,李逸便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深化治理措施的推进当中。
首先是律法修订工作。李逸召集了朝中一众精通律法的官员和学者,在一间宽敞明亮的议事厅内,开始了紧张的筹备会议。
李逸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说道:“诸位,陛下对此次律法修订极为重视,这关乎我大明的长治久安,容不得半点马虎。如今律法存在的问题,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就以去年那起田产纠纷为例,因律法中对于土地继承和转让的条款不够明晰,导致地方官员在断案时各执一词,不仅未能解决纠纷,反而让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此次修订,我们必须要做到细致入微,让律法无漏洞可钻。”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但律法修订并非易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需逐字逐句斟酌,切不可操之过急。”
李逸点头称是,说道:“老先生说得对。此次修订,我们将律法分为几个大类,各位可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负责的部分。在修订过程中,若遇到分歧,大家要充分讨论,以公正公平为原则,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众人纷纷应和,随后便各自领命,投入到紧张的律法梳理工作中。
与此同时,官员轮岗制度的推行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逸与吏部尚书王大人在吏部衙门内,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逸说道:“王大人,官员轮岗制度旨在打破地方利益固化,提升官员治理能力,但实施起来必定会遇到不少阻力。我们需提前做好周全安排。”
王大人微微皱眉,说道:“李大人,这轮岗涉及众多官员,调配起来难度不小。比如,有些官员在当地任职多年,根基深厚,突然调动,恐怕他们会心生不满。而且,新到任的官员对当地情况不熟悉,也可能影响政务处理。”
李逸沉思片刻,说道:“王大人所言极是。所以,我们在调动官员之前,要先对各地官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其能力和经验,合理安排轮岗去处。对于即将轮岗的官员,可组织短期培训,让他们提前了解新任职地区的风土人情、政务重点。另外,设立一个过渡期限,在新官员到任初期,原任官员需协助处理一段时间政务,确保工作的顺利交接。”
王大人听后,眼前一亮,说道:“李大人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轮岗制度的推行,又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人又详细商讨了一些细节问题,才最终确定了官员轮岗的初步方案。
在经济领域,铸币机构的设立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李逸来到一处选定的铸币厂址,看到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工匠们正在搭建厂房,搬运设备。
李逸找到负责此项工作的张大人,问道:“张大人,目前铸币厂的建设进度如何?”
张大人赶忙行礼,说道:“回李大人,厂房搭建已完成一半,设备也在陆续就位。只是这铸币技术,还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铸造出的货币质量上乘,规格统一。”
李逸点头道:“这铸币技术至关重要。我听闻,江南有一位铸币巧匠,技艺精湛,你可派人将他请来,参与铸币工艺的改进。另外,铸币所需的原材料,一定要严格把控质量,绝不能偷工减料。”
张大人应道:“是,李大人。我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做。只是,这铸币厂建成后,如何防止私铸货币的行为,还请李大人指示。”
李逸思索片刻,说道:“一方面,加强对铸币厂的监管,安排专人负责,制定严格的出入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对私铸货币行为的惩处力度,一经发现,绝不姑息。同时,要加强宣传,让百姓知晓私铸货币的危害。”
张大人连连称是,将李逸的指示一一记下。
商业行会的组建工作也在各地有序展开。李逸来到京城最大的商会,与一众商贾们商议行会的组建事宜。
李逸说道:“诸位,如今商业繁荣,但市场规范也至关重要。成立商业行会,是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协作,共同应对商业风险。就像去年,北方突发雪灾,不少丝绸商户的货物运输受阻,若当时有行会组织协调,或许就能减少一些损失。”
一位绸缎庄的老板说道:“李大人,我们明白行会的好处。只是,这行会具体该如何运作,还请大人明示。”
李逸解释道:“行会要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比如丝绸的质量标准、价格区间等,防止恶性竞争。同时,行会要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大家可以分享商业信息、拓展人脉。遇到困难时,行会要凝聚力量,共同应对。”
一位瓷器行的掌柜问道:“李大人,那这行会的管理由谁负责呢?”
李逸说道:“行会由各位推选有声望、有能力的人担任会长和执事。官府会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行会公正公平地运作。”
商贾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开始热烈讨论推选行会负责人的事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