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内外交辉的繁荣盛景之下,李逸和朱元璋并未满足于现状,他们深知,盛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实现大明的长治久安,两人决定进一步深化国家治理。
这一日,风和日丽,李逸来到御书房,准备与朱元璋商讨治理大计。他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如今我朝国力强盛,四海来朝,实乃盛世之象。但要让这盛世千秋万代延续下去,需从根本上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各个层面的治理。”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看着李逸,说道:“李逸,你所言极是。朕也正有此意。这江山得来不易,守成更难,你有何想法,尽管直言。”
李逸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首当其冲是政治方面。如今律法虽全,但执行过程中问题不少。就拿上个月臣听闻的一桩案子来说,在南方某县,有商户因交易纠纷对簿公堂,依据现有律法,本应明晰裁决,可当地县令却因律法部分条款存在歧义,迟迟无法定夺,最后竟草草了事,让商户双方都心生不满。如此一来,律法的威严何在?百姓又怎会信任朝廷?”
朱元璋皱了皱眉,神色凝重地说:“竟有此事?律法乃国之根本,若执行不当,必生祸端。依你之见,该如何解决?”
李逸胸有成竹地回道:“陛下,臣建议组织律法专家,对现有律法进行全面梳理修订。明确每条律法的适用范围与惩处标准,杜绝模糊地带。如此,执法官员便能依法断案,百姓也能信服。”
朱元璋点头认可,说道:“此事刻不容缓,朕命你牵头,挑选朝中精通律法的官员和学者,组成修订小组,尽快开展工作。”
“遵旨,陛下!”李逸领命后,继续说道,“陛下,地方治理也至关重要。臣听闻,有些地方官员长期在一地任职,已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仅办事拖沓,甚至还滋生了腐败现象。”
朱元璋神色一凛,问道:“可有实证?”
李逸回道:“陛下,虽无确凿实证,但此类传言不绝于耳。长此以往,恐影响朝廷公信力。臣建议建立官员定期轮岗制度,地方官员在同一职位任职不得超过三年,期满后调任其他地区。如此,既能避免官员在一地坐大,又能让他们积累不同地区的治理经验,提升整体治理能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计可行。不过,实施起来需谨慎,要确保交接顺利,不影响地方政务。”
李逸连忙说道:“陛下放心,臣会与吏部详细商讨,制定周全的实施方案。”
商讨完政治方面,话题转到了经济领域。李逸说道:“陛下,如今商业繁荣,可货币流通和市场规范却成了问题。前几日,臣与几位商贾交谈,他们纷纷抱怨市面上货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就拿铜钱来说,有的私铸铜钱含铜量不足,导致在交易时,不同地区对铜钱的认可度不同,严重影响了商业交易的效率。而且,这也容易引发金融混乱。”
朱元璋听后,面露忧色,说道:“商业乃国家经济之命脉,此事必须解决。你有何良策?”
李逸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统一全国货币铸造标准,加强对铸币权的管控。朝廷可设立专门的铸币机构,采用先进的铸币技术,铸造质量上乘、规格统一的货币。同时,严厉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稳定金融秩序。”
朱元璋点头道:“好,此事交由户部负责,你从旁协助,务必尽快落实。”
李逸接着说:“此外,为支持商业发展,臣认为可推动建立商业行会组织。让各地商人在官府的引导下,成立各类行会,如丝绸行会、瓷器行会等。这些行会可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协调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维护市场秩序。”
朱元璋好奇地问:“这行会具体如何运作?”
李逸解释道:“陛下,比如丝绸行会,可规定丝绸的质量标准,防止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行会还能组织商人共同应对商业风险,如遇到货物滞销,可共同商议对策。另外,行会可为商人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培训的平台,促进商业的有序发展。”
朱元璋听后,微笑着点头:“此乃良策,可大力推行。”
文化方面,李逸说道:“陛下,教育乃立国之本,关乎国家的未来。如今虽各地都有学府,但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仍显匮乏。臣前阵子微服出访,在一个小乡村看到,孩子们只能在破旧的祠堂里读书,师资也严重不足。”
朱元璋听后,颇为动容,说道:“不能让孩子们没书读。你有什么办法改善这种情况?”
李逸说道:“陛下,臣建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乡村地区增建学校。一方面,朝廷可拨专款用于学校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地方乡绅捐资办学。同时,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有学识的人前往乡村任教。”
朱元璋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一定要让天下孩子都有学上。”
李逸与朱元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