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六章:内外交辉,盛景绵延 (1/2)

随着内部隐患的逐步消除,大明王朝在稳定中持续发展,迎来了内外交辉的鼎盛时期。

在国内,经过土地政策调整、官场整治、军事强化和文化规范等一系列举措,社会秩序井然,经济蓬勃发展。

这日,李逸来到京城最大的集市巡视。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李逸看到一位卖布的老妇,摊位上摆满了色彩鲜艳的布料。他走上前去,拿起一匹布仔细端详,问道:“老人家,这布看着质地不错,生意可好?”

老妇笑着回答:“托陛下和大人的福,如今生意比以前好做多了。土地政策调整后,俺家那口子开垦了荒地,收成不错,俺这才有本钱多进些货。”

李逸又与旁边一位卖瓷器的掌柜聊了起来:“掌柜的,你这瓷器看着精致,销路如何?”

掌柜连忙作揖,说道:“大人,现在商路畅通,不仅国内各地都有人来买,就连海外的商人也常常大批量采购,生意好得很呐!”

李逸听着这些百姓的反馈,心中满是欣慰。如今农业生产因土地合理分配和先进技术推广而愈发兴旺,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新兴的手工业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工匠们的技艺日益精湛,生产出的瓷器、丝绸、铁器等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至海外,为国家赚取了丰厚的财富。商业更是一片繁荣,各地商路畅通无阻,商帮势力不断壮大。

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都城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更加宏伟壮观。李逸漫步在都城宽阔的街道上,街道铺设着平整的石板,两旁店铺招牌林立,酒楼、茶馆、钱庄等一应俱全。

此时,迎面走来两位书生。一位书生兴奋地说:“如今这大明盛世,教育兴盛,我们这些学子才有更多机会。听闻各地学府培养出的人才,入朝为官能施展抱负,做学问能传承文化,实在是幸事。”

另一位书生点头附和:“是啊,而且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前几日的诗词大会,那场面真是热闹,众多才子佳人吟诗作画,尽显我大明文化之昌盛。”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学校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从学府走出的学子们,有的入朝为官,凭借所学为国家治理贡献力量;有的投身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有的致力于传播知识,回乡开办私塾,促进教育普及。文化领域更是百花齐放,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墨客们以盛世为背景,创作出无数经典作品,描绘着大明的山川壮丽、百姓生活和时代风貌。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都举办得热闹非凡,增进了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在国际上,大明的威名远扬,各国纷纷遣使来朝,寻求建立更紧密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这一日,皇宫内举行盛大的朝贡仪式。各国使者齐聚京城,来自西域的使者带来了珍贵的汗血宝马、精美的地毯和独特的香料;南洋岛国的使者献上了稀有的珍珠、奇异的热带水果和别具风情的手工艺品;欧洲的传教士也慕名而来,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先进仪器。

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大殿之上,接受各国使者的朝拜。仪式结束后,朱元璋设宴款待各国使者。

宴会上,李逸作为重要官员陪同出席。他与各国使者热情交流,探讨文化差异与合作前景。一位西域使者赞叹道:“大明之繁荣,远超想象。此次前来,见识了先进的工艺、发达的商业和灿烂的文化,实在令人钦佩。希望能与大明加强贸易往来,学习先进经验。”

李逸微笑着回应:“贵国的文化和特产同样让我们大开眼界。大明一向秉持友好平等的态度与各国交往,愿与贵国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听闻贵国的马匹举世闻名,若能加强贸易,大明的骑兵实力也能更上一层楼。”

西域使者笑道:“大人所言极是,我们也希望能引进大明的丝绸纺织技术,让我国的百姓也能穿上如此精美的布料。”

这时,一位南洋岛国的使者插话道:“我们岛国盛产香料,但种植技术有限,不知大明在农耕方面可有良策?”

李逸思索片刻说道:“大明在农耕技术上确实有诸多经验,可派遣农艺师前往贵国,传授种植、灌溉等技术,相信能帮助贵国提高香料产量。”

南洋岛国使者大喜,连忙起身行礼:“那真是太好了,如此一来,我国百姓便能受益,与大明的贸易也能更加兴旺。”

欧洲传教士也凑上来说道:“我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知识,希望能与大明的学者交流探讨。”

李逸点头道:“这是好事,不同文化的知识相互交流,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推动双方的发展。”

在文化交流方面,大明的儒家思想、诗词绘画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到大明学习,他们在大明的学府中潜心钻研,回国后将所学知识传播开来,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外国的宗教、科技等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