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一章 (2/3)

骚动起来,有人开始推搡粥棚的立柱。崔明澄脸色微变,正要开口,暾泽却突然夺过铜勺敲响铁锅。金属撞击声震得众人一愣。

“《周礼》有云:荒政十有二,首曰散利!“他声音清越,字字如钟鸣,“崔氏开仓放粮,乃行圣人之道。诸位若毁粥棚,明日连稀粥也无!“

奇异的是,躁动的流民们渐渐停下脚步。有个老者颤巍巍道:“是李家郎君...他在郑州就是这样分粮的...“

崔明澄望向父亲所在的内院高楼,窗后一道人影倏然隐去。她将曲辕犁图纸与暾泽的草稿并排铺开,发现两者榫卯竟能严丝合缝。

西风卷着枯叶掠过粥棚,把《齐民要术》的书页哗啦啦翻到“备荒“一章。

第五节画外音:《碎玉记》

霜降那日,李暾泽在洛阳城南的粥棚里第一次见到了崔明澄。

他正蹲在地上用木棍画着改良犁具的图样,粗麻衣摆沾满了泥土。远处传来马蹄声,他抬头看见一队人马穿过晨雾而来。为首的女子身着素色襦裙,发间只簪一支银钗,却掩不住通身的贵气。

“崔小姐来了!“

“崔小姐今日又带了多少粮食?“

流民们骚动起来,李暾泽的手指微微一顿,木棍在泥土上划出一道突兀的痕迹。崔氏。这个姓氏像一把钝刀,十年过去,依然能在他心上剜出血来。

“各位稍安勿躁。“女子翻身下马,声音清朗如碎玉,“今日带了三十石粟米,足够每人两碗稠粥。“

李暾泽低下头,继续画他的犁具。木棍在泥地上勾勒出曲辕的弧度,他的动作很稳,仿佛对周围的一切毫不关心。只有他自己知道,掌心已经沁出了冷汗。

“这位郎君画的可是改良犁具?“

一双绣着暗纹的锦鞋停在他的图样前。李暾泽缓缓抬头,正对上崔明澄探究的目光。阳光穿过她耳边的碎发,在脸颊投下细碎的光影。有那么一瞬间,他恍惚看见了十年前那个站在崔中丞身后的小女孩。

“不过是些粗浅想法。“李暾泽用袖子抹去图样一角,声音刻意压得低沉。

崔明澄却蹲下身来,指尖点在他画的曲辕处:“这里若是再加一个榫卯,或许能更牢固。“她从袖中取出一卷纸,展开来竟是张精细的犁具图纸,“我近日也在研究这个。“

李暾泽瞳孔微缩。那图纸背面透出的朱砂印记,分明是崔氏宗族的标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崔公慎言。“父亲的声音像淬火的铁,“五姓序列乃太祖钦定。“

可那崔中丞竟笑着将酒液泼在父亲袍角:“黄巢军都快打过来了,李兄还抱着百年前的族谱呢!“

“李公子?“崔明澄的声音将他拽回现实。女子指尖沾着谷粉,正将他画的犁具图样与崔府图纸比对。暾泽忽然喉头发紧——她垂眼的弧度多像当年崔中丞看父亲奏章时的神情啊。

“在下郑泽,不过一介匠人,当不起'公子'之称。“他勉强扯出个笑容,右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那里藏着半块玉佩,断口锋利得能割破手指。

崔明澄似乎没注意到他的异样,仍在专注地比较两张图纸:“郑郎君这设计,倒与我想的不谋而合。“她抬头微笑,“不知师承何人?“

粥棚外有流民在唱《破阵乐》,那是太宗为陇西将士作的战歌。暾泽低头啜了口冷粥,米粒卡在喉间如鲠。他突然想起昨夜那个梦:祖父站在崔氏祠堂里,将碎玉拼回完整的“同“字,可转眼那玉就化作血滴,渗进《氏族志》的纸页。

“家父曾是陇西军中的匠人,耳濡目染学了些皮毛。“他随口编造着,目光却落在崔明澄腰间晃动的玉坠上。那是一块完整的白玉,刻着崔氏的家徽。

崔明澄亲手舀了碗稠粥递去,指尖在碗沿轻叩三下——这是五姓子弟问谱系的暗号。暾泽接过时以指蘸粥,在案几上写了个“十三“,正是李氏在《氏族志》的排名。

崔明澄猛地转头看向暾泽,眼中闪过惊疑。暾泽心头一跳——他去年确实在郑州用李氏祖传的赈灾之法救济流民,没想到竟被人认出。

“老丈认错人了。“他迅速掩饰道,“不过是读过几本书,照本宣科罢了。“

西风卷着枯叶掠过粥棚,把《齐民要术》的书页哗啦啦翻到“备荒“一章。暾泽趁机告辞,转身时腰间那半块玉佩不慎露出了一角。他没看见崔明澄瞬间变得苍白的脸色。

当夜,暾泽在租住的小院里就着油灯打磨一块木料。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蛛网般的影子。他取出那半块玉佩,断口处的“同“字只剩下一半。

“三叔...“他轻抚玉佩上暗褐色的痕迹,那是永远洗不去的血渍。记忆中的那个清晨,霜重露冷,他蜷缩在井里,听着上面传来族人的惨叫。当他终于爬出来时,只找到这半块玉——它曾是一对,另一块在崔中丞手中。

门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