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筹备粮草和兵器,制定详细且周密的作战计划。公孙熙则亲自挑选精锐部队,任命赵云、公孙绣等人为先锋,这些猛将个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战场上大显身手,为公孙度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
出征前,公孙度身着战甲,威风凛凛地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台下士气高昂的士兵。他大声说道:“将士们!袁绍妄图趁我们立足未稳,将我们一举消灭,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每一次进攻都只会成为我们变得更强大的垫脚石。此次攻打南皮,是我们壮大势力、成就霸业的绝佳机会。大家务必奋勇杀敌,勇往直前,为了我们的荣耀,为了我们的未来,冲!”
士兵们被公孙度的话语所鼓舞,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南皮进发,一场惊心动魄、决定命运的大战,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帷幕。一路上,公孙熙不断观察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他深知,这场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但只要他们团结一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取得胜利,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大军一路向南皮进发,公孙熙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不仅要面对袁绍的顽强抵抗,还要在战争中尽可能地保存实力,为后续的发展做准备。他一边行军,一边与田丰等谋士商议作战计划,根据沿途的地形和敌军可能的部署,不断调整战略。
抵达南皮城外,公孙熙发现袁绍早已在城墙上布置了重兵,城门口也设置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试图阻挡他们的进攻。公孙熙并没有急于发动攻击,而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试探,观察敌军的反应和城防的弱点。经过一番侦察,他发现南皮城的西门防守相对薄弱,而且附近有一片树林,可以作为伏兵的藏身之处。
于是,公孙熙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划。他命令赵云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在南皮城的东门制造声势,佯装攻城,吸引袁绍的主力部队前往东门防守。同时,公孙绣带领另一支骑兵,绕道西门,准备在敌军主力被吸引到东门后,迅速发动攻击。而公孙熙自己则带领步兵和攻城器械,在西门附近的树林中埋伏,等待时机。
战斗打响后,赵云带领骑兵在东门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袁绍果然中计,他以为公孙度的主力部队在东门,急忙调集大量兵力前往东门支援。公孙绣见敌军主力离开西门,立刻带领骑兵冲向西门。城墙上的守军见状,急忙放箭抵抗,但公孙绣身先士卒,带领骑兵迅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打开了西门。
公孙熙见西门已破,立刻带领步兵和攻城器械冲进城中。城中的敌军顿时陷入混乱,袁绍试图组织反击,但已经来不及了。公孙度的军队在城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这场战斗中,公孙度的军队充分发挥了近战的优势,他们手持长刀,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激战,袁绍的军队逐渐抵挡不住,开始向后撤退。公孙熙见状,立刻下令追击,不给敌军喘息的机会。袁绍在亲信的保护下,狼狈地逃出了南皮城。公孙度的军队顺利占领了南皮城,城中的百姓纷纷出来欢迎他们,公孙熙下令安抚百姓,严禁士兵扰民,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占领南皮城后,公孙熙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袁绍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一方面组织士兵修缮城防,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开始清点城中的物资和俘虏。在俘虏中,公孙熙发现了一些袁绍的谋士和将领,他亲自与这些人交谈,试图说服他们归降。
其中有一位名叫许攸的谋士,他原本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但因为与袁绍意见不合,一直得不到重用。公孙熙与许攸交谈后,发现他才华横溢,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公孙熙诚恳地邀请许攸加入自己的阵营,许攸被公孙熙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归降。
许攸的归降让公孙熙如虎添翼,他向公孙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许攸认为,袁绍虽然在南皮之战中失败,但他的实力依然强大,而且他的地盘与曹操、刘备等势力接壤,很可能会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公孙度。因此,公孙熙应该尽快巩固自己在南皮的统治,发展经济,扩充军队,同时加强与其他势力的外交联系,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孙熙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他开始在南皮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设立了市场,促进商业的繁荣。在军事方面,他扩充了军队的规模,加强了士兵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外交方面,公孙熙派遣使者前往曹操、刘备等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友好意愿,并希望能够与他们建立联盟,共同对抗袁绍。曹操对公孙熙的提议表示了兴趣,他认为公孙度在北方的崛起对自己有利,可以牵制袁绍的兵力。于是,曹操与公孙熙达成了初步的联盟协议,双方约定在必要时互相支援。
刘备也对公孙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