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作战时就会有所顾忌,不敢全力进攻。”
公孙绣也不甘示弱:“我愿意带领一支骑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给敌军来个下马威!”
公孙熙听着众人的建议,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家的建议都很不错。我们先按田丰所说,以箭楼为据点,派出精锐骑兵在平原上与敌军周旋。公孙康,你负责带领小股部队去骚扰袁绍的后方,注意不要与敌军主力正面交锋,以扰乱他们的部署为主。公孙绣,你带领骑兵在正面战场寻找机会,一旦发现敌军的薄弱之处,就立刻发起攻击。我和父亲则坐镇北平,指挥全局,随时根据战场形势调整策略。”
众人领命而去,各自准备。公孙熙站在北平城墙上,望着城外即将爆发大战的平原,心中既有紧张又有期待。他知道,这一战将是对他们势力的重大考验,如果能够巧妙应对,不仅能化解眼前的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袁绍的大军率先抵达平原,他们列好阵势,准备向北平发起进攻。然而,还没等他们有所行动,公孙瓒的军队也赶到了。公孙瓒深知自己兵力不如袁绍,不敢贸然进攻,便在袁绍大军的侧翼扎营,与袁绍形成对峙之势。
公孙熙见状,立刻下令派出骑兵。这些骑兵犹如一阵旋风,迅速冲入平原。他们在袁绍和公孙瓒的军队之间来回穿梭,时而骚扰袁绍的侧翼,时而攻击公孙瓒的后方。袁绍和公孙瓒的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与此同时,公孙康带领的小股部队也开始行动。他们绕到袁绍大军的后方,对袁绍的粮草运输队发起攻击。袁绍得知后方被袭,大惊失色,连忙分出一部分兵力回援。公孙瓒看到袁绍分兵,认为有机可乘,便下令向袁绍的正面发起进攻。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公孙绣带领的骑兵在正面战场上找到了机会。她看到公孙瓒的军队中有一支骑兵部队出现了混乱,便立刻带领自己的骑兵冲了过去。公孙绣手持长枪,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她的勇猛激励着士兵们的士气,大家纷纷奋勇杀敌。公孙瓒的这支骑兵部队很快就被冲散,公孙绣乘胜追击,给公孙瓒的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在北平城墙上,公孙熙和公孙度密切关注着战场形势。公孙熙根据战场上的变化,不断调整着作战策略。他看到袁绍和公孙瓒的军队陷入混战,便下令箭楼的士兵向战场边缘的敌军射击,进一步打乱敌军的部署。
这场大战持续了整整一天,袁绍和公孙瓒的军队都遭受了重创。他们意识到再这样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于是纷纷鸣金收兵。公孙熙见状,也下令召回骑兵。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决出胜负,但公孙度的势力成功地阻止了袁绍和公孙瓒的进攻,并且在战斗中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战后,公孙熙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他知道,要想在这乱世中真正立足,还需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寻找新的机遇。
战后的北平城,弥漫着一股混杂着硝烟与希望的气息。公孙熙明白,此次虽成功抵御袁绍与公孙瓒的来势汹汹,却只是暂时的喘息之机,绝不能掉以轻心。为进一步巩固统治,他把目光聚焦于经济复苏与人才培育。
经济上,公孙熙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商业与农业发展的举措。他在北平城内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规范交易秩序,降低商户的赋税,吸引各地商贾前来贸易。同时,他组织人力修缮被战火破坏的农田水利设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诺给予农具与种子补贴。为保障物资流通,他还拓宽并加固了通往周边地区的道路,构建起便捷的交通网络。
人才方面,公孙熙加大招募力度。他不仅派人前往各地张贴招贤榜,还亲自拜访城中的贤达之士,虚心请教治国安邦之策。不久后,一位名叫审配的谋士前来投奔。审配足智多谋,对军事战略与行政管理都有着独到见解。公孙熙与他促膝长谈,深感相见恨晚,当即委以重任,让他协助处理军政要务。
审配也不负所望,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他建议公孙熙加强对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精锐之师。于是,公孙熙在审配的帮助下,重新制定军队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士兵们集合进行体能训练,长跑、负重行军、格斗技巧练习一项不落;午后,他们投入军事战术演练,模拟攻城、防御、野外作战等场景。为激励士兵,公孙熙设立军功制度,对作战勇猛、训练优秀的士兵给予晋升与奖赏。
随着北平局势渐趋稳定,公孙熙开始着眼于周边势力。他敏锐察觉,袁绍与公孙瓒经此一战元气大伤,短期内无力大规模进犯,而周边一些小势力因战乱动荡不安,正是扩张的好时机。公孙熙决定先从与北平接壤的几个小县城入手,这些县城虽规模不大,却拥有丰富的资源与人口,若能纳入版图,将极大增强自身实力。
公孙熙挑选一支精锐部队,任命公孙康为统帅,向周边小县城进发。出发前,公孙熙对公孙康千叮万嘱:“此去攻城,切记不可滥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