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熙站在襄平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心中满是忧虑与思索。襄平这地方,实在太过偏僻,虽说有一座安平港,但与繁华的北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公孙度原本还想着坐山观虎斗,等袁绍把公孙瓒给打残了,再过去捡个现成的便宜。谁知道袁绍如此不给力,连颜良都被公孙瓒俘虏投降了,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
“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公孙熙暗自思忖,“必须主动出击。”此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绝佳时机:当下粮价不算高,而北平的军队经过几番折腾后只剩下三万了,更关键的是,赵云刚刚又被俘虏。公孙熙当机立断,决定趁此档口进兵北平。
排兵布阵的方略在公孙熙脑海中迅速成型。他深知父亲公孙度领兵经验丰富,便安排他带领冲车部队,毕竟冲车在攻城时作用巨大。而其余部队则清一色都是骑兵,骑兵的机动性强,能在战场上迅速穿插,配合冲车作战。公孙熙和妹妹公孙绣也全都披挂上阵,准备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大军出征,公孙世家的两支强大力量在辽西遭遇。一路上,遇到的抵抗势力中,公孙瓒的部队最为强劲,其他的小股势力相对容易对付。然而,即便如此,部队的损失也不少。好在公孙熙早有准备,他安排国渊带着大规模的运输补给部队随行。一旦前线有部队损失惨重,国渊就立刻率领补给部队前去补充,确保了军队的持续战斗力。
就这样,他们十分艰难地越过了北平东面的小寨路口,开进北平境内。由于有冲车的助力,攻打北平的过程虽然激烈,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费力。随着城门被攻破,公孙度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北平城。进城后,大家先是追击围剿城外的残敌,而后一股脑钻进城里,开始着手招降敌军将领。这一战收获颇丰,成功招降了好几人,可惜的是,公孙续投降后没几天就病逝了,实在令人惋惜,毕竟公孙瓒一家在率领骑兵方面都是行家里手。而赵云却趁着混乱逃了回去,让公孙熙颇为懊恼。
拿下北平后,公孙熙依然是众人的核心智囊。在城中的议事厅里,他们接待了来自洛阳的天使。天使宣读旨意,任命公孙度为州刺史。这一任命意义非凡,标志着公孙度终于迈进了争霸中原的第一步。然而,喜悦之余,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公孙瓒还占据着一座蓟城,麾下文武官员还有13人,他把所有力量都捏成了一个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时间内想要攻克蓟城谈何容易。而且,万一在与公孙瓒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袁绍出来坐收渔翁之利,那可就前功尽弃了。再者,刚刚攻占北平,城里人心浮动,一片废墟,粮草殆尽,急需好好休整一番。此时,反倒应该防范袁绍和公孙瓒主动进攻。
于是,公孙熙一方面亲自带着众人在北平拼命搞内政。他积极招降俘虏,让他们为己所用;同时四处登庸人才,扩充自己的智囊团和将领队伍。在他的努力下,北平城逐渐恢复生机,百姓们开始重新安居乐业,军队的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公孙度在北平西侧的路口处精心布置了三座箭楼。这三座箭楼就像三把利刃,牢牢地守护着北平的西大门。相比之下,襄平那边才只有两座箭楼。有了这三座箭楼,防御堪称固若金汤,敌人若是来犯,必定会被射得抱头鼠窜,连亲妈都认不出来。
一切准备就绪,公孙熙他们满怀期待地等待敌人上钩,想着能抓捕点人才,壮大自己的势力。可是左等右等,敌人却迟迟不来。倒是在北平城抓到一个传播流言的徐邈,一查才知道是公孙瓒派来的。看来公孙瓒这是输红了眼睛,跟他们不死不休了。想想也是,公孙瓒跟袁绍打了那么多仗,一座城池都没丢,一名将领都没被俘虏,反倒是公孙度的辽东军,一出手就俘虏敌将,唯一一次主动进攻就是大决战,还一举拿下了北平城,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公孙瓒对他们恨得牙痒痒也是情理之中。
正在公孙熙他们考虑是否要主动出击的时候,局势陡然生变。袁绍大军突然出动,浩浩荡荡地直奔北平而来。公孙熙等人顿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好好逮几个袁绍的将领,壮大自己的实力。然而,就在他们蓄势待发之际,异变再次发生,公孙瓒竟然也出兵了。原来,袁绍大军想要进攻北平,就必须先经过北平西门口外面的一片大平原。这片平原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去蓟城也很方便,随时随地都能更改行军路线。公孙瓒深知,一旦袁绍大军通过这片平原,无论是攻打北平还是蓟城,他都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所以,他不得不出兵,试图阻止袁绍大军的推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复杂局势,公孙熙迅速召集众人商议对策。田丰率先发言:“如今袁绍和公孙瓒同时出兵,且都冲着这片平原而来,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这片平原地势开阔,适合骑兵作战,我们可派出精锐骑兵,在平原上灵活穿插,寻找他们的破绽。同时,利用我们在北平西门口的箭楼,作为防守的据点,对靠近的敌军进行攻击。”
公孙康接着说:“大哥,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派出小股部队,佯装进攻袁绍或者公孙瓒的后方,让他们分心。这样他们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