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攻克寿春之后,公孙绣的势力如日中天,版图不断扩张,已然成为乱世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力量。然而,她深知,天下尚未平定,四周强敌环伺,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此时,麾下谋士与将领齐聚寿春府衙,一场关乎未来战略走向的激烈讨论正在展开。
田丰手抚胡须,率先开口:“主公,如今我军虽连克数城,但新占之地人心不稳,且粮草补给线拉长,需先稳固后方,加强治理,方能图谋更远。”
审配却摇头反驳:“田兄所言虽有道理,但战机稍纵即逝。曹操虽只剩汝南一城,可实力犹存;孙权在江东根基深厚,亦不可轻视。依我之见,应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公孙绣静静地聆听着,心中权衡利弊。这时,公孙熙起身说道:“诸位,我认为当下可先将目标锁定曹操的汝南。汝南地处中原要冲,拿下此地,既能削弱曹操,又能打通向中原腹地进军的通道,进可攻退可守,意义重大。”
公孙绣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道:“就依熙弟所言,全力攻打汝南。但也不可忽视后方与侧翼的防御,孙权向来狡诈,恐其趁我军西进时有所动作。”
战略既定,公孙绣迅速展开行动。她一面安排能吏治理寿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一面着手筹备西征汝南的事宜。为确保粮草充足,从周边各城调集物资,又征调工匠打造攻城器械。同时,从各军团抽调精锐,组成一支八万人的西征大军,由公孙绣亲自挂帅,公孙熙为军师,赵云、颜良、文丑、公孙瓒等猛将随行出征。
大军浩浩荡荡向汝南进发,一路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赢得了沿途百姓的赞誉与支持。然而,当大军抵达汝南边境时,却遭遇了曹操的顽强抵抗。曹操深知汝南的重要性,早早在此布下重兵,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与投石车,城外还挖掘了深沟,设置了拒马和鹿角。
公孙绣并未贸然进攻,而是先派出斥候侦察敌军部署。经过几日的观察,她发现曹操在汝南城北的防御较为薄弱,且有一片树林可作为伏兵之地。于是,公孙绣与公孙熙商议后,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赵云率领一支精锐骑兵悄悄潜入城北的树林中埋伏,准备突袭。与此同时,颜良、文丑各率一万步兵,推着攻城器械,在城南佯装攻城。一时间,城南喊声震天,火把通明,曹操误以为公孙绣的主力在城南,急忙调集重兵前往支援。
待曹操的主力被吸引到城南后,赵云一声令下,伏兵四起。骑兵们如猛虎下山般从树林中杀出,直扑汝南城北。城北守军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赵云一马当先,冲入敌阵,长枪所指,敌军纷纷倒下。在赵云的带领下,骑兵迅速突破了城北的防线,打开了城门。
公孙绣见状,立即率领大军从城北涌入城中。城中曹操的军队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公孙绣、颜良、文丑等人趁势率领士兵展开巷战,与敌军展开激烈厮杀。经过一夜的激战,曹操的军队终于抵挡不住,纷纷投降。曹操在亲信的保护下,狼狈地逃出汝南,前往许昌。
公孙绣顺利占领汝南,入城后,她立即下令安抚百姓,开仓放粮,救济贫困。同时,对曹操麾下投降的将领和谋士进行甄别任用,将一些有才能的人纳入自己的阵营。在治理汝南的过程中,公孙绣还发现汝南土地肥沃,商业繁荣,若能加以好好经营,将为自己的势力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
然而,公孙绣还来不及好好巩固汝南,便传来了孙权出兵攻打庐江的消息。庐江太守抵挡不住孙权的进攻,向公孙绣求援。公孙绣深知庐江的战略重要性,若庐江落入孙权之手,孙权便可借此西进,威胁寿春与汝南。于是,公孙绣决定立即回师救援庐江。
公孙绣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汝南,自己则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往庐江。当大军抵达庐江时,孙权的军队已经将庐江团团围住,攻城战正激烈进行。公孙绣站在高处,观察着战场形势,发现孙权的军队士气正盛,且攻城器械精良。若贸然进攻,恐难以取胜。
公孙熙建议道:“主公,孙权此次来势汹汹,我们可先按兵不动,观察敌军破绽。待其攻城疲惫,士气低落时,再发动攻击。”
公孙绣采纳了公孙熙的建议,在城外扎营,按兵不动。孙权见公孙绣的援军到来,攻城更加猛烈,试图在公孙绣进攻前拿下庐江。然而,庐江太守坚守城池,孙权的军队一连攻了数日,都未能攻破庐江。
数日后,孙权的军队果然士气低落,攻城的节奏也逐渐放缓。公孙绣见时机已到,下令全军出击。赵云率领骑兵从侧翼迂回,攻击孙权军队的后方;颜良、文丑率领步兵正面冲锋,直扑孙权的攻城部队;公孙绣则亲自率领中军,坐镇指挥。
在公孙绣的三面夹击下,孙权的军队顿时大乱。他们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溃败。孙权见势不妙,急忙率领残军撤退。公孙绣乘胜追击,一直将孙权的军队赶出了庐江境内。
经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