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仁站在“桂发祥“老店门口,望着墙上那个鲜红的“拆“字,感觉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六月的天津已经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他仍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仿佛这是他与这个百年老店最后的联系。
“爸,我回来了。“
熟悉的声音让马守仁猛地回头。三年不见,儿子马志远长高了,也壮实了,穿着笔挺的衬衫和西裤,手腕上戴着块亮闪闪的手表,与这条充满油烟味的老街格格不入。
“你还知道回来?“马守仁冷哼一声,转身走进店里,故意把门摔得震天响。
马志远叹了口气,跟着父亲走进这个他长大的地方。店里的陈设一点没变——斑驳的木柜台,被油浸透的案板,墙上挂着的发黄的老照片。唯一不同的是,曾经门庭若市的店铺现在冷冷清清,只有角落里坐着两个老人,慢悠悠地嚼着麻花。
“生意不好?“马志远轻声问。
“好得很!“马守仁梗着脖子,“老主顾都认这个味儿,新来的不懂欣赏罢了。“
马志远看着父亲倔强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他当然知道父亲在硬撑。这条老街要拆迁的消息已经传了半年,周围的店铺陆续搬走,只有父亲守着这家百年老店不肯挪窝。
“爸,我听说市里要举办传统美食创新大赛...“马志远斟酌着词句,“一等奖有五十万奖金,还能入驻新建的美食城...“
“创新?“马守仁猛地转身,眼睛瞪得溜圆,“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能随便改吗?桂发祥的麻花,从光绪年间就是这个做法!“
马志远早就料到父亲的反应。他走到柜台后,熟练地系上围裙,洗了手,然后开始和面。这是他从五岁起就学会的动作,闭着眼睛都能完成。
“爸,您尝尝这个。“半小时后,马志远端出一盘金黄酥脆的麻花,形状与传统麻花相似,但细看会发现纹路更加精致。
马守仁狐疑地拿起一根,咬了一口,脸色立刻变了:“你加了什么?“
“一点肉桂和橙皮。“马志远眼睛发亮,“我在杭州学到的,既能保持麻花的酥脆,又增加了一丝果香,年轻人特别喜欢...“
“胡闹!“马守仁把剩下的麻花狠狠摔在桌上,“桂发祥的麻花就十八道工序,少一道不行,多一道也不行!你这是糟蹋祖宗的东西!“
马志远深吸一口气:“爸,时代变了。您看看这条街,看看咱们的客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再这样下去,桂发祥就要消失了!“
“消失就消失!“马守仁的嗓门提高了八度,“我宁可让它堂堂正正地死,也不要它不伦不类地活!“
父子俩的争吵引来了街坊邻居的围观。马志远突然意识到,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他看了看表:“爸,我明天再来。您好好想想,参加比赛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马守仁背对着儿子,肩膀微微发抖,没有说话。
第二天一早,马志远还没进门就闻到了熟悉的麻花香。推开店门,他看到父亲已经和好了面,正在案板上揉搓。
“来得正好。“马守仁头也不抬,“今天咱们比一比,你做你的'创新'麻花,我做传统的。让街坊们评评理,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桂发祥!“
马志远愣住了,随即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这是父亲式的妥协——用实力说话。他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加入了制作。
厨房里很快弥漫着面粉和油的香气。马守仁的动作行云流水,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让他的每个步骤都精确到毫厘。面团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被拉长、扭转、折叠,最后成为那标志性的螺旋形状。
马志远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在面团中加入了自己研制的配料,揉面的力度和时间也经过精确计算。他的麻花形状与传统略有不同,更纤细优雅,像是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街坊们陆续聚集在店里,好奇地围观这场父子对决。有人支持马守仁的坚守,也有人对马志远的创新表示期待。
“出锅了!“马守仁一声吆喝,第一锅传统麻花新鲜出炉,金黄酥脆,散发着纯粹的麦香和芝麻香。
马志远的创新麻花也很快完成,色泽更深一些,表面点缀着细小的香料颗粒,香气更加复杂。
“各位尝尝吧。“马守仁把两盘麻花放在柜台上,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老街坊们纷纷上前品尝。马守仁紧张地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而马志远则安静地站在一旁,手里捏着一根父亲的麻花,细细品味着童年的味道。
“老马的还是那个味儿,地道!“
“小马的这个有意思,香得很特别...“
“我还是喜欢传统的,踏实。“
“创新的也不错啊,年轻人应该会喜欢。“
议论声中,店门再次被推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