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十九章 大黄鸭 (1/2)

一边完善岩鸽机的各种机型。另一边,新的机型研发开始了!

李巍要研发的新机型,乃是他在另一个时空第二熟悉的飞机,运五!原因嘛,他读书的时候,做过一架运五的航模,还获了奖!因此对运五的各种参数和结构相当熟悉。

运五,航空迷们都很熟悉,这款双翼运输机先进称不上,但在中国被称为“不老传说”,绰号“空中拖拉机”!但,放在三十年代,这架飞机的很多设计也有可观之处(这架飞机是苏俄47年研发的)!至少德国的航空工业水平,在三六年是搞不出这款双翼飞机的!倒不是德国在双翼机方面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不足,这时代双翼机技术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关键在于发动机!运五原版的发动机,其实就是赖特R1820同级的九缸气冷发动机,排气量三十升。起飞功率1000马力,地面额定功率820马力,1500米高度额定功率840马力。

德国当下的气冷发动机水平,是难以满足运五的动力需求的!

而且,由于材料原因,李巍要造的运五肯定会更重。原版运五的空重是3200公斤,李巍估算自己搞的运五空重有可能达到四吨!

故此,哪怕速度指标降低一点,运五原本的820马力发动机也是不够用的!当前德国的气冷发动机就更不够用了。

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德国宝马公司的BMW132发动机,也就是美国普惠公司的R1690大黄蜂发动机,几年之后会达到八佰八十马力,差不多够用。更何况终极版还发展到了960马力,就完全符合李巍的要求了。

而且,李巍的眼光可不仅仅局限于在德国生产。在运五的发动机选型上,他还选择了美国赖特公司的R1820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目前的民用版本功率就达到了820马力,就够试飞使用的。几年之后,更是会达到一千两百匹马力最大起飞功率!比原版的运五高出两百马力的起飞功率!绝对是够用的(寿命是另外一回事儿)。

敢于以预计的发动机来设计一款飞机,这就是穿越者都优势所在了。其他飞机设计师,若非战时,根本就不可能以一台前途未知的发动机作为动力研发飞机的!

虽然李巍研发的运五,不可能比原版的运五先进,但“力大砖飞”!除了经济性,其他方面都应当不弱于原版运五!

而研发运五,不仅仅着眼于未来,更重要的是,李巍要通过研发运五,测试两台发动机的串联设计!

再次强调,如果不想盘外招,李巍也没有把握在发动机不给力的情况下研发出来一款超越日军战机的把握。都不说零式战斗机了,哪怕是抗日战争前期的日本九六式舰战,九七式陆战,其实都很难超越!

毕竟,李巍是不可能采购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的!甚至国家都不可能做到。

李巍虽然绞尽脑汁,但也没能为这架准备研发的飞机取个好名字,运五肯定是不行的,连运一还没有,怎么能突然冒出运五,不合理。最终取了个名字:大黄鸭。绰号仍然是“空中拖拉机”。

其实早在去年,李巍都已经设计了这架飞机,要知道涡流小队中两个“留级生”前一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大黄鸭身上。这两位都在亨舍尔公司实习并工作过,有双翼机的设计研发经验。只是,当时发动机方案没有可行途径,因此一直只是前期研发。除了发动机系统,说三易其稿都是少的,这架飞机经过这么半年多时间,已经循环设计了五遍!甚至气动外形都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风洞测试。

发动机系统的方案一旦确定,涡流小队的进度就开始加速。仅仅半个月时间,最终的整体方案出炉。

相对于原版的运五,大黄鸭在外形上改变最大的一点是垂直尾翼。

运五是单垂直尾翼,但是,在风洞测试等一系列实验中,不知道原因,被迫改成了双垂尾。当然,这个不知道原因是指不知道大黄鸭和原版运五之间的空气动力学改变,而不是指采用双垂尾的原因。之所以采用双垂尾而没有采用单垂尾结构,主要是单垂尾面积太大受到侧风的影响非常严重,影响起降性能。

另一项变化,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但本来运五空重三吨二,正常起飞重量五吨多点,最大起飞重量五吨半。也就是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之间的差距是两吨。

大黄鸭在这一载荷能力上没有缩减。最大起飞重量将会达到六吨。

在发动机系统采用主机辅机串联的情况下,飞机的空重为四吨,比原版运五重了足足八百公斤。不过,将来有了合适的发动机之后,发动机系统会重新改回一台气冷发动机。到时候空重将会减少到三点七吨。

虽然,哪怕未来使用一台发动机,这架飞机的空重也会比原版的运五高出五百公斤!大约增加重量百分之十六!即便如此,对涡流小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知道,大黄鸭是“木质为主”的飞机!材料方面是不如运五的铝合金结构的。只增重百分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