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九章 扭转角 (1/2)

问题已经被发现,解决办法倒是很简单:设计时,就把机翼设计一个扭转角,等机翼受力之后的形状正好是设计的机翼。

这事儿,听着简单,但是,如果李巍不提醒,大家伙还真没想到。

这是经验!

类似机翼扭转角这种问题,在各大飞机厂家都是属于经验类的知识,根本不外传。有时候是不知道真正的机理,无法外传。

这个年代的航空业,刚刚度过了“木匠和工程师之争”。

飞机发明后的前二十年,经常有工程师造飞机,水准不如木匠的。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某些经验,没有形成文字和理论,木匠们却根据经验或者直觉进行改进,掌握了一定诀窍。

一战中,某牛叉的飞机设计师根本不懂空气动力学,看一眼飞机的实物就能造出来,而且性能还更好。

堪比神话小说。

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普朗特教授知不知道?肯定知道。但就是不说,不是使坏,而且希望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不同,解决需要经验!需要试验!

错误已经找出来了,下面就是改正错误。

在座诸位,沉默良久,最终计算组的周小胖子周宇吉红着脸道:“这个,这个,真算不了。”

在座地都有相当的数学水准,眉毛都快拧一堆了,最终纷纷放弃,的确,算不了。

李巍诧异了一秒钟,立刻意识到他是想当然了。

周宇吉领导的计算组,其实已经相当“前沿”,飞机上每一个节点结构都经过了计算。这种计算在这个时代其他的飞机设计单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哪怕在哥廷根大学空气动力实验室,理论已经有了,但还是理论。

周宇吉的计算组遇到机翼扭转角这个具体科目的计算,力不从心!

数学理论,在三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相比突破性的进展不多。李巍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计算机“有限元”设计。

在这个年代,没计算机,就别想了。

但也不是不能算。可是呢?要知道,机翼由两根主翼梁,十几道横隔板(腹板),前樯后樯,再加上蒙皮组成。这些零部件的紧固方式有铆接,有粘接,有榫接,螺栓等,其中涉及的力学计算非常复杂。

更增难度的是,这是要计算三维的弹性变形!

那啥,学过结构力学的,都知道,弹性变形是多么难计算的玩意。

总之,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组还能解决。也就是说能计算!

可是计算量以及需要做的实验,简直是天文工作量。需要时间!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很可能是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那咋办?

总设计师在!

汉斯迈耶认为,遇到这个问题,李巍必须去找哥廷根大学在这方面最有研究的托尔明博士。托尔明博士很牛,乃是应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双料博士,他的理论成果其实就是有限元的基础模型!

只是,李巍虽然找了托尔明博士的论文,但并没有计算,而是再一次站在机翼模型前面,“看”!

据汉斯迈耶的日记,李巍又看了大约一个小时,就定下来扭转角。

“按六度扭转角设计!”

这是李巍在飞机设计这个行当中的高光时刻。

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印象派设计大师的名号真正的竖立!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按照不同的扭转角度造几幅机翼,一个一个的实验。弊端是:费时,费力,费资金,费生命。

划重点:费生命。飞机是要试飞的!试飞是危险的!是会出人命的!

敲黑板,李巍是试飞员!

解决了扭转角问题,终于,进展到了投料制造阶段!

在设计飞机的过程中,李巍的科技素养折服了不少人。空气动力学方面让汉斯迈耶视为神奇,不算什么。在机械方面,让天才常磐璞赞叹这才是值得猪脚骄傲的!

大家知道,无论是飞机的机身还是机翼上,有不少维修孔,观察孔,加油孔。这些孔都需要盖子。常规的用螺丝紧固,很明显不利于维修检查,需要更简洁的设计。

李巍亲自动手设计的几个盖子,有抽屉式的,有合叶式的,好几种。这几种盖子的设计,含金量都非常高,甚至是在这个时代的独创!其中一种“盖子”的设计,利用了拓扑学原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个拓扑学盖子,让常磐璞“浪费了”整整一个下午!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常磐璞道:“甚至可以用到机枪设计上!”

“我只问你,服不服?”李巍也很傲娇的。要知道这是常磐璞这个天才,第一次真正的佩服,来之不易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