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五章 过载系数.徒弟 (1/2)

机翼的成功,还有合适的发动机,其实距离一架飞机的成功还非常遥远。

周遇吉,这个从国内招聘的数学系大学生,从抵达哥廷根的当日,就开始了日夜不停的计算工作。他负责的是机身强度计算。最初的一个月,在李巍特聘的几个数学研究生和航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共同协助之下,数学模型很快搭建了出来。

实际上,若非人手严重缺乏,李巍都不想使用洋鬼子搭建数学模型的。要知道,他设计的飞机机身,虽然内行很容易看出结构特点,但也是有不少需要保密的项目的。

模型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繁杂的计算工作。在洋鬼子完成工作走人之后,机身强度设计,李巍给出了过载系数这一概念!

在二十一世纪,哪怕不是航空迷,都知道战机有过载系数这一概念。这个时代,飞机设计师们也知道,但是,把过载系数作为飞机强度设计的标准,并不多!

比如,日本是在几年之后的零式战斗机设计上才第一次全面以过载系数为标准设计飞机强度的。(不过,设计师堀越二郎为了减轻重量,各种骚操作。)

但是,航空迷们知道过载系数,大多知道的是顺和机身纵向的过载系数。而咱们的猪脚李巍还知道飞机的侧向过载系数!

而这一点,别说当下的德国,就是二战中的英国航空界,都没有把侧向过载指标纳入设计!

因此,虽然不敢说最先进,但这一设计理念,在德国,在全世界其实都相当先进。只是吧,计算量有点大。

“周兄,有关过载系数,你我都记在心里即可,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讲!”李巍道:“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却无比重要!”

周宇吉的数学功底相当扎实,结构力学的水准并不次于哥廷根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洋鬼子。但一个承担所有的计算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周遇吉的工作压力,李巍调了一个木工学徒,陈冈梁为副手。

陈冈梁打的一手好算盘,四则运算的速度惊人的快,极大的加快了研发进度。虽然这个时代有计算尺,甚至有机械计算器,但机械计算器并不好用,计算尺也有局限。

陈冈梁给李巍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提醒,李巍请了几个留学同学帮忙,也给家中写了书信。仅仅三个月之后,就有五个珠算的高手抵达哥根廷,一个非常有中国风的“计算中心”自此成立。

从老家送来的廖博华,这是一个中学毕业生,算是钣金工。钣金技术水平,其实并不怎么地,远不如厂里招收的一个德国钣金技工。但是,廖博华此前是修汽车的,机械知识还算丰富。工作中,廖博华肯学肯吃苦,技术水平也提升很快。

对于廖博华,李巍是必须照顾一二的。虽然廖博华的年龄都二十四了,但李家和廖博华家有亲戚关系,准确的来说廖博华是李巍母亲那边的亲戚。按照老家那边的辈分,廖博华比李巍低一辈!按照此行之前,在老家的约定,廖博华成了李巍的徒弟!

虽然,收一个年龄比自己大的徒弟,看上去有那么点不协调,但是,李巍并没有什么心理不适。毕竟,猪脚的心理年龄很大。

“这一页纸,你要逐字逐句的啃透!”李巍道:“就这么几个公式,也不很复杂,你必须背会!吃透!”

既然是徒弟,那么李巍就必须传授点“真东西”!

话说,这个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飞机设计,都没有把发动机的废气利用起来。身为航空迷,当然知道废气是可以用来推动涡轮,然后带动离心式增压器,为发动机在高空中提供空气,让发动机不至于饿着。但是,涡轮增压技术,乃是美国航空界的机密,在欧洲虽然有这种概念,但并没有付诸实践,那种系统不仅复杂而且有点沉重。

李巍传给徒弟廖博华的,不是涡轮增压。这玩意,其实连李巍都不一定能搞定。而且,李巍要搞的是涡扇发动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目前,还没有人利用废气!”李巍道:“看似不起眼的废气,能够产生相当大的推力。如果设计得当,一台一千匹马力的航空发动机,仅仅废气就能提供不低于相当于五十马力的功率!”

百分之五!

话说,航空发动机,正常的技术发展,如果想提高功率的百分之五,不知道要砸进去多少研发费用呢!

然而!

“你只要搞通了这张纸!就能做到,成本不过是几根管子而已!”

李巍教给徒弟的,实际上就是拉瓦尔喷管。看似简单,连公式都没有几个,理论也只用一会儿就记住,但效果是非常的强!

看似简单的技术,在二战中期才为各国采用!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发动机排气管改造之后,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巡航功率就相当于增加了六十匹马力!

只是吧,空气动力学知道原理,并不表示拿来就能用!中间需要许多的摸索思考试验!

拉瓦尔喷管的原理出现在世界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