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送来的书,是那个时代乃至后世都如雷贯耳的《孙子兵法》。
这部兵书,字里行间皆是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淬炼过千锤百炼,凝结着古往今来无数将帅的智慧与心血。
它不仅是一部军事经典,更如同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历经岁月洗礼,声名不坠,流传千古。
对于《孙子兵法》,方俊并不陌生。
年少时,他也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少年,胸中怀揣着投身军旅、执掌兵权、乾坤在握的豪情壮志。
那时的他,痴迷于研读古今中外的兵书战策,从《孙子兵法》的深邃谋略,到《吴子》的简练刚劲,再到《六韬》的奇正相生,甚至后世的经典战例,他都曾一一翻阅,细细咀嚼,试图从中汲取智慧的甘露,点燃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烽火。
然而,方俊的求学之路却与沙场征战无缘。
他就读于国防科技大学,主攻科技而非兵戈实战。
这使得他在军事理论上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胸中藏有无数韬略谋策,谈起战阵布兵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可一旦面对真正的战场,他却从未迈出一步,始终是个未经烽火洗礼的“纸上谈兵”之人。
尽管如此,知识一旦入心,便如刀刻斧凿,融入血脉,纵然不曾付诸实践,也依然是他灵魂深处的一部分。
如今,当他再次捧起《孙子兵法》,那些熟悉的文字在他眼中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气息。
曾经囫囵吞枣背诵的句章,如今化作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之声,在他耳畔低鸣回响,让他心潮起伏,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他坚信,只要自己能够将这些兵法精髓融会贯通,待到真正踏上战场,经历一次次生死交锋的淬炼,积累足够的实战经验,未来,他必能在这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名震天下。
或许,他难以企及白起那般杀人如麻的冷酷传奇,或王翦那般运筹帷幄的绝世风采,但至少,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仍是他触手可及的梦想。
于是,方俊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苦练与钻研。
清晨,他在军营中服役,手中常握一卷竹简,目光流连于字里行间,沉浸在兵法的深邃世界中,似与古人对话。
午后,他便奔赴京师军营的训练场,汗水如雨,洒落在黄土之上,浸湿衣衫,用每一分力气锤炼自己的体魄与技艺,淬炼出一身铁骨。
半个月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方俊在死士营中已然熟练掌握了基本的作战技巧。
他的格斗能力也在日夜不懈的磨砺中逐渐精进,隐隐间似有脱胎换骨之势,宛若一块顽石被打磨出锋芒。
这一日,死士营的对练刚刚结束,方俊与伍长章亲自过招。
章是军中的老兵,身经百战,出手如疾风骤雨,狠辣无情,丝毫不留余地。
几个回合下来,方俊被打得鼻青脸肿,满脸血痕,嘴角渗着殷红的血丝,模样狼狈不堪,几乎不成人形。
医者闻讯赶来,手脚麻利地为他清理伤口,敷上草药,药膏的清苦气息弥漫开来,止住了血流。
待一切处理妥当,两人便并肩坐在营地边的一块空地上,喘息着休息,空气中混杂着淡淡的药草味与汗水的咸腥,远处传来低沉的风声。
章对方俊的态度颇为微妙。
在训练场上,他从不手下留情,下手之重几近置人于死地,仿佛要将方俊的每一丝懈怠都碾碎在铁拳之下。
可一旦训练结束,他便收起那份冷酷,转而流露出几分难得的友善,似是对这个新兵的韧性有所认可。
这或许是因为他深知方俊的特殊之处——一个并非出身军旅世家,却凭着一腔孤勇与不屈意志跻身死士营的异类。
休息时,方俊喘着粗气,鼻腔里还残留着一丝血腥味,喉头微微发涩。
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如幽潭,凝视着章,低声问道:“伍长,咱们死士营,是不是全军之中最强、最擅长杀伐的?”
章闻言,拧开手中粗糙的水袋,咕咚一声灌下一大口混着盐巴的清水,水渍顺着他的下巴滴落,沾湿了胸前早已被汗水浸透的衣襟。
他随手将水袋递给方俊,方俊接过,也不嫌弃,仰头连喝两大口,喉结上下滚动。
酷热的天气,方才那番激烈的对练,早已让汗水浸透衣衫,黏腻地贴在身上,喝下这略带咸味的水,既能解渴,又能补充流失的盐分,这是军中流传已久的生存之道。
章擦了擦嘴角的水渍,目光幽幽地扫过方俊,语气低沉而平稳,如同远处的战鼓余音,低回不散:“每一个大秦锐士,皆是训练有素之辈。千万人行动如一,主将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如臂使指,毫无偏差,宛若一体。”
他顿了顿,似在回忆过往的沙场岁月,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似有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