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十六章 那小子说得在理,皇帝应当与天下百姓站在一起 (1/2)

往往在这种时候,百姓便会采取交农反官之举。说这是造反吧,其实也不尽然,毕竟他们只是为了谋求一条活路才反抗;说是起义吧,又不太像,因为他们并非打着推翻朝廷、自立为王的旗号,而是聚众要求朝廷更改政策、降低赋税。

此时,朝廷大多不会派兵镇压,而是会派人调查实际状况,接着与百姓协商谈判,应允减免赋税。百姓见有了活路,便会主动返乡耕种,不再生事。

因这些百姓都是手持农具闹事,口中呼喊着交农不耕了,所以野史便给取了个交农反官的名字。”

朱元璋听得全神贯注,这对他来说可真是闻所未闻。他自幼投身皇觉寺,长大后恰逢乱世,四处皆是反贼与官兵,还真没碰上过交农反官这种事,这还是头一回知晓有这般形式的反抗。

原本他以为,但凡百姓聚众闹事,都如同当年自己那般,是为了杀人夺地。

“你方才说交农反官之事不在少数,大概能有多少呢?”

宋濂思索片刻后说道:“多得难以计数!不过,这类事情大多集中在王朝的中后期。那时,由于朝廷开支不断增加,钱粮短缺难以维持运转,无奈之下只能加重农税。

陛下您也清楚,种地常常遭遇三年旱灾、两年蝗灾,一涝一欠都还算不上灾荒,十年里能有一年丰收就得感谢上苍眷顾了。所以,很多地方根本经不起朝廷随意加税。故而到了王朝中后期,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局部地区出现交农反官的情况。”

宋濂此言,犹如一道闪电划过老朱的心头。此刻,老朱才彻底明白昨日杨苏所说的话:好端端的百姓谁愿意造反?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造反与否,并非一道禁令就能左右的。

“陛下,太子殿下回宫了。”内侍太监满脸欣喜地进来禀报。

老朱讶异道:“哦?标儿回来了?”

正说着,太子朱标大步迈入,“父皇,儿臣回来了。”

“咦?宋先生也在此处?”

宋濂正要跪地行礼,却被朱标伸手拦住。这位老先生曾为朱标讲学,朱标向来对他以师礼相待。

老朱欣然起身说道:“朕请宋先生前来探讨学问,今日收获颇丰。来人,送宋先生回府,赏赐白银百两!”

“草民多谢陛下厚恩。”

“宋先生,您这身渊博的学问应当好好传承给后人。把您的孙儿带回府中悉心教导,三年后再送到朝廷效力吧。”

“是,多谢陛下开恩!”

……

送别宋濂后,老朱屏退下人,招呼朱标在一旁坐下。

“不是说过两天才回来吗?”

朱标笑着解释道:“其实儿臣昨日下午就已抵达京城,只是先去了妹夫那里。”

老朱不悦道:“哼,那小子到底有何魅力,竟能让你忘了先回宫看望爹娘?”

朱标赶忙起身请罪,老朱摆了摆手。

“并非儿臣忘了爹娘。昨日儿臣本想顺路去看看妹夫在京城安置得如何,是否遇到困难,随后便回宫拜见爹娘。

可没想到昨日竟撞见了一件趣事。”

趣事?什么趣事?快说来听听!

“昨日妹夫把李善长给揍了。”

什么???

老朱惊得连胡子都揪断了两根,“那小子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打宰相?不对不对,李善长上次去那儿,朕是知晓的,据说还和杨苏相谈甚欢。怎么突然就被打了呢?”

朱标连忙起身保证:“父皇,妹夫绝无贰心,他并未与李善长勾结。”

老朱摆了摆手:“朕自然明白。上次他们二人的交谈记录朕已看过,你母亲还夸赞杨苏那小子呢。说说这次是怎么回事吧?”

于是,朱标将昨日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听闻李善长被杨苏骂得狗血喷头,还被打得鼻青脸肿、灰溜溜地离开,老朱放声大笑。

“终于有个能言善辩之人替朕出了这口恶气,朕早就想和他李善长好好理论一番了。只是他是辅佐朕登上皇位的重臣,功勋卓著,朕不便驳他的面子。

可他这老家伙越发得寸进尺,全然忘了自己的身份。还以为是当年起兵之时吗?

朕是皇帝、是天子,他是臣子!哪有臣子敢与天子分庭抗礼的?

他身为宰相,贪些钱财也就罢了,但不该贪恋权势。他以为那些淮西勋贵大多与他站在一边,就能与朕叫板了吗?

可他忘了,这天下是我朱家的!”

说到此处,老朱提及杨苏,“那小子说得在理,皇帝应当与天下百姓站在一起。唯有得到百姓的拥护,皇位才能稳固。所以朕敢得罪文武百官,却唯独不敢得罪天下百姓。

李善长身为宰相,却在暗中敛财,赚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被杨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