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呵呵一笑,说:“你这老头,朕还没开口呢,你就先推脱起来了。你虽已辞官归隐,但朕可没停发你的养老俸禄吧?”
宋濂连忙点头致谢,说:“是,承蒙陛下隆恩,老臣才能多活几年。”
朱元璋点了点头,心想这老头果然是人老精、马老滑,很会说话。
“你孙子在胡惟庸手下任职,你可知晓此事?”
宋濂一听,原本还面带微笑,瞬间脸色大变,吓得直接跪倒在地,说:“陛下说笑了,家孙身为朝廷官员,自然是为陛下效力的,怎会为胡惟庸做事呢?”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需要朕给你出示证据吗?”
宋濂一时语塞。
朱元璋接着说:“原本朕是打算将你们一家流放到岭南的,但念及你年事已高,且一直忠心耿耿,没有犯过什么过错。所以朕就不与你孙儿计较了,权当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犯了错。”
宋濂感激涕零,不停地磕头谢恩。
皇帝命人将他搀扶起来。
随后,朱元璋又换上温和的语气,说:“宋濂,你可是咱大明最有学问的人,甚至有人说你是全天下读书最多的人,是不是啊?”
宋濂刚刚经历了大悲大喜,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
他愣了一会儿,才缓缓问道:“陛下,您这是何意?那些不过是民间传言,老臣实在是愧不敢当。”
朱元璋笑着说:“今日请你前来,朕是有一些学问上的问题想要请教你。你要如实回答。”
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你今天回答得让朕满意,你孙儿就不会有事。
“是,老臣定当知无不言。”
朱元璋开口问道:“你读了这么多书,想必对历史颇为了解。那你可知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百姓起义?”
宋濂一下子愣住了,不是他不知道答案,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怎么?你也不知道?”
宋濂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陛下,如果您问老臣有哪些著名的百姓起义,老臣或许还能说出几个。但您要是问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多少次,老臣确实答不上来,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太多了?到底有多少?”
“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起义,有些被记载在史书上,有些则没有。就拿隋末乱世来说,当时就有号称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股烟尘。”
朱元璋好奇地问:“嗯,和戏文里唱的一样,朕也听说过一些。”
宋濂点头说:“还有,远的不说,陛下您当年起兵,也算是百姓起义。但除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股势力外,其他小股的起义在史书上是不会有记载的。”
“都说胜者为王败者寇,很多百姓起义失败后就会被剿灭,而且百姓起义对于朝廷来说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史书上通常不会记录。”
朱元璋点了点头,心想这老头不愧是有名的大儒,学问确实扎实。
“那有没有百姓起义失败后,朝廷却没有镇压杀戮的情况呢?史书上有记载吗?”
宋濂听了,一脸茫然,心想皇上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他思索了许久,还是摇了摇头,说:“没有!历朝历代都容不下造反起义,成功的就被称为起义,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等等。失败的就被叫做造反,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
朱元璋皱起眉头,问:“真的没有?一次都没有吗?”
宋濂又仔细想了一遍,坚定地说:“没有,至少在正史记载中没有。”
“正史记载?这是什么意思?”朱元璋追问道。
宋濂解释说:“正史就是由朝廷编撰记录的史书。正如老臣刚才所说,百姓起义对于朝廷来说是丑事,所以朝廷编写的史书中很少会记录自己的丑事。”
“但有道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世间之事只要发生过,就必然会留下痕迹。”
“于是就有了民间野史的出现。民间野史是百姓记录下来的一些大事,当然,也有些野史记录的是个人琐事或奇闻轶事,全凭记录者的个人喜好。”
“因为这种记录不受身份限制,只要识字的人都能写,甚至很多人的日记也被当作野史流传下来,所以野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记录者容易夸大或虚构一些事情。”
“就像编写戏文一样,会胡编乱造一些内容。有些是为了美化自己,有些是为了丑化敌人,总之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所以历代修史的官员大多都瞧不起野史,认为野史没有太大的可信度。”
朱元璋难得这么耐心地听一位大儒讲学,而且这次居然没有感到不耐烦。
“哼,照你这么说,正史其实也不比野史强多少。正史回避不写自己的丑事,不也是在美化自身吗?”
宋濂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