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岁月远影(六) (1/2)

镇里有个电影院,在县道的南侧。从这条县道往东,可通往县城。电影院的西侧,有汽车客运站,这里有通往各乡镇的定点长途车,将乘客经由这条县道,送往各自的目的。也有往返于县城和老城的通勤车,搭乘在县城上班的老城人。

电影院是镇里数一数二的大体量建筑物,只有“工人俱乐部”与他不相上下。

放映厅很大,有30排座椅,每排有32个座位,可容纳900多人看电影。遇到放映新电影,观众多时,有时也卖一定数量的站票,这时,放映厅里就有了1000多人。

座位分为三行,其间有过道,供观众进出。座椅是带靠背的长椅,每行一个,由木板钉成,木板间有与木板宽度差不多的间隙。长椅固定在地面,不能移动,座位间没有间隔,坐满人时,进出需从别人面前经过,所到之处,座位上的人需收腿配合。

每个座位的背后都印有座位号,从1排到32,每排座椅上也印有排号,从1排到30,以方便观众对号入座。电影票上,印有相应的排号、座位号。

影院有两台放映机,各有一个放映口,一盘胶片放完后,另一台放映机立即接上,通常衔接迅速流畅,观众感受不到停顿,有的观众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两个放映机。小孩子比较留心,会看放映口投射的光线。投射的窗口变了,说明换盘了。

那时的电影很少,1974年以前则更少,主要是八个样板戏,以及《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奇袭》等几部国产片和少量的外国电影,如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宁死不屈》等,朝鲜的《战友》《卖花姑娘》等,这些影片轮流放映,由于学龄前的孩子不用买票,大人带着就能进去,所以有的电影,小孩子看了好几遍,里面的台词都能背下来。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的那天晚上,李长山和杨立宁、谢义一起去看电影。那天上映的是《打击侵略者》,打仗的,而且打得很激烈,孩子们喜欢看,而且谢义还没看过,因此三个孩子就结伴去了。

电影放过三分之二的时候,银幕突然晃动起来,而且越晃越剧烈,渐渐地画面就模糊不清了;坐着的座椅也像是被人推了似的,前后摇动起来。不一会儿,放映中断了,影院的灯亮了起来。这时,椅子也停止了晃动,一切都恢复了原样。

大家都有些惊愕,不知出现了什么情况,都坐在座位上,面面相觑。

没过多久,灯灭了,继续放电影。大家继续看着,直至散场。

当时并不知道到是发生了地震,也不知到世上还有地震这么一回事,回到家后,孩子们躺在炕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才从大人嘴里知道,昨天晚上地震了。各单位都通知了职工。

孩子们聚在一起,自然也谈起了昨晚地震的经历。

沈旭说,地震时他已躺下了,看到灯泡晃动了起来。他二哥还没躺下,就站在炕上想看清灯为什么动了,结果差点摔倒了,还跟妈妈说:“妈,我迷糊。”妈妈说:“那就赶紧躺下吧。”躺下后,也就不迷糊了。

孙金强说,地震时,他家哥四个正在炕上打“三抠一”呢,只感到炕动了几下,当时还以为是腿坐麻了呢。过一会儿,就没啥感觉了。

这一天,人们只知道是地震就是大地在震动,后果很严重,并没想到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因为地震已经过去了,并没有造成什么破坏。

第三天凌晨,影响来了。当时人们正在熟睡,突然听到有人喊:“地震了,快跑啊!”

人们纷纷被喊叫声和嘈杂的脚步声惊醒,非常惊恐,各自忙乱地穿衣服,穿上后,就拼命地往外跑,有的人棉鞋都未穿上,趿拉着便鞋就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这天凌晨,发生了余震,震级比4号那天要小得多,多数人并未察觉。少数醒来的人感受到了,由于恐惧和良知,就大喊了起来,引发了一阵慌乱。

二月初的天气很冷。跑出来的人们,最初还不觉得很冷,可待上一会儿就冷得不行了。尤其是没穿棉鞋的,更是受不了。在外面站了一会儿没见动静,就跑回屋里穿鞋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由于没什么异常,大家相继都被冻回屋里了。

不用说,接下来的时间,大家都不敢再睡了,纷纷坐在炕沿听动静,做好了随时跑出去的准备。

好在没再听到有人喊“地震了”,也没感到发生了地震,这个恐怖的凌晨总算熬过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人们也是提心吊胆,但恐惧却与时俱减,慢慢地,也就不紧张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开始了地震科普教育,电影院也放映了有关地震知识的专题片,学校也组织学生观看,人们由此对地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地震前兆,如“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搬家先跑掉”,也学到了一些防御地震的知识,如尽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