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内那庄严而神秘的文华殿中,一个宦官迈着细碎而又急促的步伐,神色紧张而恭谨地步入殿内。他双手捧着一封奏疏,那小心翼翼的姿态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世间最为珍贵之物,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最终将其呈送至御案之前。
御案之后,永乐皇帝朱棣此刻正襟危坐,他身姿挺拔,神情专注而凝重,双手稳稳地捧着一份奏疏,目光深深地沉浸其中,默然凝视,许久许久都未发出一言。
朱棣身材魁梧壮硕,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散发着不可撼动的威严。他的脸色略显黑沉,犹如乌云密布的天空,透着一种令人不敢直视的压迫感。然而,那一双眸子转动之间,却透露出犹如锥入囊中一般的锐利光芒,仿佛能够洞悉世间的一切隐秘。
在朱棣的身旁陪侍着的,是一位身着一袭庄重黑衣的老和尚。这老和尚神态自若,气定神闲,周身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仿佛世间的风云变幻都无法干扰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文华殿作为偏殿,其格局相较于宏伟的主殿而言,的确算不上宏大。然而,恰恰是这不大的偏殿,成为了朱棣平日里私下会见心腹大臣,召见翰林诸官的常用之所。在这看似不大的空间里,曾商议过无数关乎国家兴衰、江山社稷的重大决策,也见证了无数次权力与智慧的交锋。
至于这位黑衣老者,那可是名震天下、声名远扬之人。他先是毅然决然地出家为僧,取法号道衍,而后在那风云变幻的北平城里,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极力煽动朱棣谋反。在那充满艰险与挑战的岁月里,他犹如一盏明灯,为朱棣指引前进的方向,最终助力朱棣一举定鼎天下,开创了永乐盛世的辉煌篇章。
朱棣称帝之后,对姚广孝委以重任,敕命其为太子少师,又任用他主管僧录司。虽说从官职的品级和实际权力来看,并非位高权重,但只因他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心腹肱骨之臣,天下的诸多重大决策之中,都深深烙印着姚广孝的智慧与谋略,都有他参与其中的身影和痕迹。因而在民间,人们对这位和尚尊崇有加,称呼其为“黑衣宰相”,足见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朱棣拿起了刚刚呈送上来的新奏疏,只是看似随意地轻描淡写地扫了一眼之后,他的脸色却骤然阴沉下来,犹如晴朗的天空瞬间被乌云遮蔽。那原本锐利无比的目光之中,此时隐隐透露出难以遏制的怒气,仿佛即将喷发的火山,炽热而汹涌。
然而,这汹涌的怒气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随后,他将奏疏随手丢在了御案之上,语气中充满愤懑,愤愤地说道:“太子妇人之仁,子不类父也。”
一直以来都气定神闲、波澜不惊的姚广孝一听,瞬间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话语之中的弦外之音。朱棣乃是凭借赫赫战功、马上得天下的雄主,其性情刚猛坚毅,决策果断,与太祖高皇帝的风格如出一辙,皆有着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而如今,他对太子朱高炽的评价竟是妇人之仁,这显然表明他对太子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抱有极大的不满和失望。至于那“子不类父”这四个字,其蕴含的意义则更为严重和深刻,因为这话的原意乃是明确地指出这孩子不像我……从朱棣这位帝王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显示出他对太子的表现极度不满,甚至对未来的皇位传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姚广孝微微一笑,那微笑中带着几分淡然和超脱。面对朱棣的这番牢骚和不满,他选择了明智地漠然无视。毕竟,皇家父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权力的传承、亲情的纠葛以及无数的政治考量,这绝不是他一个和尚能够轻易涉足和随意评价的。
朱棣却抬起头,目光如炬,紧紧地注视着姚广孝,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探寻,说道:“一个妇人之仁,连自己的亲族都无法有效管教的人,又怎么能够驾驭得了这广袤无垠、错综复杂的天下呢?”
若说前头“子不类父”还只是朱棣个人情感上的牢骚抱怨,那么这“如何驾驭天下”的质疑和担忧,可就不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关乎到国家社稷的根本、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姚广孝略作沉思,然后缓缓说道:“敢问陛下,这奏疏之中所言究竟是何事?”姚广孝深知,在这种敏感而关键的时刻,只有充分了解具体的情况,才能给出恰当而明智的建议,避免因言语不当而触怒龙颜。
朱棣见他终于开了口,仿佛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丝共鸣和依靠,便冷哼一声,语气中充满了不满和愤怒:“锦衣卫奏报,太子纵容妻弟,而此人不但无心向学,冥顽不灵,而且还飞扬跋扈,仗着东宫的权势,在宫廷内外为所欲为,令众人对他避之如蛇蝎。”
一个少年的胡闹……其实姚广孝内心深处并不怎么过于在意。毕竟在这宫廷之中,皇亲国戚众多,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家族背景,做出一些出格之事并非罕见。这天底下又有几个皇亲国戚能始终保持完美的声誉和品行,被众人一致称赞为品德高尚的好人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