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文天祥的勤王大军终于抵达了临安府。]
[这时的朝廷并未如文天祥认为的一般,勠力同心、一致对外,而是掀起了愈发严重的党争。]
[大宋的命运,也愈发的前途叵测。]
天幕画面变动。
主和派仗着人多势众,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在元军大军压境之际,宰相贾似道妄图通过议和把控朝政,谢太后甚至希望让南宋向元朝称侄皇帝的方式,作为求和条件。
外戚集团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在主战和主和两派之间反复横跳,以求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攫取一份富贵。
甚至连宦官也将手深入朝政,董宋臣为首的宦官集团,通过与主和派相互勾结,在朝堂内不断排除异己。
而以文天祥为首的主战派,则是屡屡受到打压和排挤,甚至一度被解除兵权。
文天祥提出的建立四大军镇,集中力量抵抗元军的策略,也被束之高阁。
在宋廷混乱的内斗中,布防的最佳时间被白白错过,等到朝堂的衮衮诸公反应过来时,元朝的大军早已兵临城下。
…………
大汉位面。
刘邦毫无形象的斜靠在卧榻上,有三个人围坐在他身侧。
刘邦望着天幕中愈发凶险的战局,向身侧身材高大的人问道。
“韩信,依你之见,这南宋小皇帝可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卧榻旁的身影动了动,露出面容,赫然是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
这位一代兵仙,此时正面无表情的注视着宋元战局。
“依臣之见,天幕之中战局到了如此地步,实乃后世之君咎由自取。”
“若是让臣用兵,有三策可以抵御外敌。”
刘邦挑了挑眉,颇有兴趣道。
“给朕说来听听。”
“上策是,散步斥候于江面,埋伏兵马于江岸。”
“待敌军兵马登岸之际,迎头痛击,可获大胜。”
“中策是,依托城池步步为营,用士兵性命阻碍敌军前进。”
“待各地勤王兵马前来,派一支奇兵断其后援,围而歼之也可获胜。”
刘邦点点头,继续问道。
“那下策是什么。”
韩信摇摇头道。
“若既失去先机,有无兵马相助……”
“唯有固守京师,等敌军粮草耗尽,自然退兵。”
刘邦先点点头,后又摇头。
“爱卿三策,进可攻退可守,不愧是当世兵仙。”“
但这小皇帝即使行此三策,恐怕也是苟延残喘罢了。”
韩信闻言,终于将目光从天幕上移开。
他用兵之能天下皆知,这是少有的有人在战局上反驳他。
“那依陛下之见,应当如何。”
“以我之见啊,这小皇帝之败,表面上是战局失利,实则是被满朝颓势裹挟。”
“他幼年继位,可那朝堂已经是摇摇欲坠,外有强敌内无强援,那幼主又能有何作为?”
刘邦摇摇头,似乎是有些叹息。
“此时这座朝廷,对他而言已经是一座樊笼。”
“正所谓不破不立,若要破局,便要脱出樊笼,转战地方。”
“若能有文天祥那般忠义之士相助,未尝不可反败为胜。”
“不然,只会如那秦王子婴一般,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罢了。”
韩信一怔,他向来精于兵法,疏于人心。
刘邦这句话从大局和人心分析,倒是引他深思。
…………
宋朝太平兴国位面。
此时的赵光义紧紧盯着天幕上,南宋朝廷的诸多乱象。
他看着主和派在朝堂上呼风唤雨,鼓吹着自己议和的主张。
看着文官集团在国家危急之际,仍然想着如何钻营,想着为自己攫取一份利益。
看着真正能够挽救大宋的忠臣,在救国无门后的一次次哀叹。
看着元军在宋廷的混乱中,不断攻城略地,一路直到临安城下。
他发出了一声叹息。
“一退再退,以至退无可退。”
“若是再次议和,难道还要退到海上不成。”
“后世之君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其实他心中也知道原因,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宋朝朝廷主张重文抑武,朝政由文官把持,内部派系斗争不断。
武将话语权被严重削弱,以至于兵将分离,人才匮乏。
这才是宋朝屡屡在对外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