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六章 迈出人生第一步 (1/2)

“老刁啊,我前天联系了利戎和杨威,这两天他们会过来的,忠平在出差,也在安排回来的机票。我们五兄弟还是要聚一聚的。外地的嘉廷和荣根他们,就不勉强了,电话总会来一个的。”新博在我床头絮叨着。

我其实不太有兴致听这些。人一旦躺在病床上,插上几根管子,接上氧气,心态真的会变得很差。话也越来越少了。看人的眼神也越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再站起来。

“别叫他们来了,我电话也不想接。”我用绵薄的气息,向新博传达了我的想法。他附耳听着,应该是听懂了。

你说,我这么一个状态的人了,心里哪会愿意让外人看到我遭罪的样子。

盯着天花板凝神看了许久,什么都没有思考,就是这么傻愣愣地看着。新博在一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帮我把盖在身上的被子拉了拉。

“老刁,我出去抽根烟。”

我点了点头。

新博拍了拍我的儿子,他似乎领会到了什么,跟着就出去了。

出去了也好,让我清静清静。回忆回忆这群战友在我脑子里留下了什么。

…………

那一年是1975年。我离开了黎明中学。5年光阴,眨眼间都成为了在这所学校里的回忆。但是,当时的学生是很迷茫的,因为没有再深造的途径,也没有可分配的工作。那天回到家,我和父亲聊了很久,那年,我17岁。第一次和父亲以男人与男人的姿态坐在一起谈话。

母亲帮我们沏了一壶铁观音。我从她眼中读出了欣慰。

我把我的迷茫向父亲吐露无疑。我父亲也是给了我一些建议。

作为知识分子,我不过是高中学历,学业成绩暂且不谈,至少是上了学了。在当年的社会,文盲仍然是一抓一大把,作为高中生的文化水平,在社会里生存是问题不大的。但是父亲给我着重提点了两个词,是只满足于“生存”,还是想有自己的“生活”。

我对此番话的体会并不深,也因此没有明白父亲的用意。由于父母都是党员,父亲还是干部编制,因此我从小养尊处优,虽然不算娇生惯养,但也是不知人间疾苦的。我深知自己始终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未来踏上社会,也不过是为了温饱奔波而已。

父亲给我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当年选择参军,自己不过是认识几个字,会算算加减法而已。而当时同村一起报名的,没有一个识字的,只知道种地赶集讨生活。而在南征北战的日子里,看尽了生离死别。今朝刚认识的人,次日就已阴阳两隔。战争的残酷让他痛定思痛,小时候学的“落后就要挨打”,在这一刻深深铭刻在了骨髓里。父亲一逮到机会,就会去学习一切可以学到的。从1944年到1948年这5年间,从一个小学文化的人,成长到了可以写报告、算账,甚至可以拿着二胡和竹箫奏上几曲。在那样的环境下,实属不易。身边关系不错的战友们,对文化课实在不感兴趣,闲下来宁愿看热闹聊天,即使父亲拉他们一起去学习,也是摆手拒绝,借口是“我不是学习的人。”战争结束后,大家都要选择自己的路了,父亲因表现优异,文化水平也比较突出,最后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这席话的用意,在于告诉我,自己人生的路,是自己的一次次选择,累积起来后,形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父亲再问起我,自己觉得自己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

我沉思了片刻……应该是文化水平,我现在甚至不如当年大哥在中专学的。他甚至是包分配的,而高中生却没有这种出路。父亲点了点头,但也摇了摇头。

父亲帮我做了一个比较,中专技校毕业后包分配,学习的都是实操的技术活,落地干活,赚钱养家,国家急需的技术人才。都是他们的优势。这些高中生完全比不了。但是他们的上限,也就到了这一级。怎么说呢,他们只能成为当下社会中最需要的人,但是他们成为不了未来五十年一百年最需要的人。

我直问“为什么”。

父亲说他并没有贬低的意思,但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并不止如此,何必只做一个跟随别人思想前进的人。

我觉得需要对这一番话消化一下,虽然我有意继续深造,但当时没有统一的选拔,必须由工、农、兵推荐才能上大学。为了能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只能找一个“曲线救国”的途径了。

次日,早晨刚起床,未来得及洗漱,便跑到客厅里。父亲正戴着眼镜在看前一天的报纸,似乎早饭已经用过了,刚沏了茶。

“爸,我想过了,我决定去当兵。”

父亲摘下眼镜,凝重地看着我,“当兵可不想你小时候玩的过家家,我倒是有想过让你去,你大哥去安徽下乡了,你二哥性格不适合,也早早通过技校分配工作了,小萍是女娃子,更不合适了。可你妈最疼你,我怕他不舍得。”

我懂我父亲意思,“我妈这边我去说,她肯定答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