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浩瀚烟同波,唯留诗与书
第八篇:孤魂残明留青史,偏安碎梦走缅城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忠贞营进入广西境内时,残明政权各方势力还在激烈党争,还想拉拢他们拖入党争的无尽漩涡里,高一功等人表示拒绝,甚至前往梧州面见永历帝,希望做出努力停止党争,集中力量反清。但永历帝无权无势,也无能力,根本没办法左右各方势力,能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就算好的了。永历四年,在南宁驻扎的李过,因水土不服、染病而亡。而高一功不投靠任何一方势力,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仅被排挤,还被袭击。忍无可忍下,高一功带着失望率军离开南明,向夔东即川鄂山区转战。但在这个过程中,忠贞营在湘西保靖遭到已经降清的当地土司袭击,高一功中毒箭殉国。余部在李来亨带领下,忠贞营终于突破重重险阻,抵达夔东继续抗清事业。
南明内斗,葬送掉大好局势,清军集中兵力平定北方尤以山西的抗清斗争。一方面既要防备北方,一方面还要继续剿灭残明,清军不得不启用汉奸为主帅攻打永历政权。清廷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此三藩率清军,分路攻打广东广西。其中靖南王耿仲明,被人告发其部属私藏逃人,惶恐不安中于江西吉安自杀身亡。靖南王所部兵力均归平南王尚可喜统帅,尚可喜卖力攻打广东,永历四年十一月初一,在清军红衣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广州城失守,清贼进行了残酷的广州大屠杀,又一处人间炼狱。与此同时,孔有德率另一路清军向广西发起猛烈进攻,桂林岌岌可危。然而此时,桂林城内的许多明军贵胄、将领毫无斗志,纷纷离开桂林向西逃窜。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和广西总督张同敞坚守下来,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桂林城共存亡。十一月初六,桂林城破后二位忠臣被俘,后不愿投降被孔有德斩杀。永历帝也从梧州逃往了南宁,但不久之后,在永历五年十一月,清军逼近南宁。如今的永历帝所能仰仗的只有西边占据云贵川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治下的云南等地,尚能保持一定的太平祥和假象。
永历帝从南宁出发,踏过山河险阻,终于在永历六年正月安全抵达云南境内。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安置在贵州安龙府,权当做傀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用。面对曾经请封秦王的孙可望,永历帝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如今命运被迫掌握在别人手中已成事实。孙可望有能力也有野心,所以一直在积蓄力量,联系各方势力,准备对清军展开大反攻。李定国与冯双礼率军由黔入湘,大破清军,而后南下广西。二人合力率明军,围攻桂林,城破,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不久,收复广西全境。清廷急派敬谨亲王尼堪率满清嫡系大军南下,永历六年冬,李定国于衡州南大破清贼,一举斩杀贼首尼堪,只可惜冯双礼听从孙可望调令未能如约截断清贼退路,致使明军未能全歼清军。另一方面,衡州大捷一月前,在四川的刘文秀于保宁败于吴三桂,明军损失惨重,孙可望遂趁机解除刘文秀兵权。孙可望忌惮李定国功绩与威望,之后与李定国的矛盾公开化、白热化。得到消息孙可望欲加害自己,李定国为了大局考虑,率兵转而南下。永历七年,孙可望率军在宝庆与清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战果未能扩大。而李定国南下后,在广东肇庆被尚可喜成功阻击,退回广西的李定国重新谋划,与广东沿海抗清志士连城璧等人联系,在次年也就是永历八年二月,再次率军进攻广东尚可喜部清军。明军接连收复失地,只可惜李定国患病、郑成功未能及时如约会击广东,永历八年年末,李定国败退回南宁。
而另一方面,残明大臣钱谦益、鲁王等反清复明势力,希望与孙可望的“秦军”会师于江南,永历七年到永历八年间,张名振和张煌言率明舟师多次沿长江西进,最近时已抵达金陵燕子矶,可遥望金陵城。孙可望这边重新启用刘文秀,派他进军湖南以便顺江东下,但孙可望早已不被刘文秀信任。永历九年,刘文秀才率军发动常德之战,清军这边派出原明降将洪承畴,以投降的汉军将领士卒为主,与明军交战。此时的满清八旗,在连年征战中早已损失殆尽,战力严重下滑,不得不启用洪承畴、吴三桂等汉人。刘文秀在常德之战中受挫,无功而返,被孙可望再次废除兵权。
在安龙所的永历帝,毫无安全感,总以为在贵阳的孙可望随时密谋加害自己,于是密旨李定国护驾解救。永历九年,李定国自南宁前往安龙,抢在孙可望之前接走永历帝。永历十年正月,李定国护送永历帝前往云南,三月,入驻昆明。同年四月,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然而,李定国离开广西后,防守空虚,尚可喜、洪承畴等人率清军接连攻破多城,二月初四,南宁失守,广西大部沦陷。李定国之举,让孙可望正式与李定国、刘文秀撕开最后的遮羞布,永历十一年八月初一,孙可望在贵阳誓师,率军十余万向云南进攻。九月十九,两军与曲靖交水开战,关键时刻,白文选倒戈助李定国大败孙可望。战败后的孙可望,居然投向清军做贼,并向清军详细告知滇黔地形、布防等情况。汉奸孙可望后续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