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父亲是一家之主,也是一个家的顶梁柱。
顶梁柱的崩折,毫无疑问,会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苏澈看着这些文字,眼前闪现一幕幕画面,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诸葛亮儿童时期的悲伤和迷茫。
不过这一次,并没有给苏澈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模拟的机会。
如果给他这个机会的话,凭借那一手医术,苏澈说不定能逆天改命,挽救诸葛亮父母的生命。
可惜这些文字一闪而过,并没有给出选项,苏澈并没有亲自干涉的机会。
很快。
文字还在演化。
【此时你的兄长诸葛瑾已经十五岁,他负责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
【而你,以及你那年幼的弟弟诸葛均,和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这一年,你的叔父诸葛玄得到袁术的器重,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你和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姐姐,跟着叔父一同前往。】
【又一年,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你的父亲决定去荆州投奔刘表。】
【几年后,你的叔父诸葛玄因病去世。】
【你已经再无依靠,此刻,你的选择是……】
【一,谋求官职,二,开始隐居,三,到处游学,四,亲自干涉。】
来了。
选项环节,终于来了。
苏澈认真看着这几个选项,不由得挑了挑眉头。
一,谋求官职,这恐怕不行。
在这个时代,诸葛亮的出身并不算差,最应该做的不是急着去当官,而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只要出了名,根本就不用怕没官当。
此外,这也不是原本的路线。
二,就地隐居,这是前世诸葛亮的选择,选择这个应该是最稳妥的。
三,到处游学,这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一直隐居的话,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到处看看,张一张见识,也很不错。
随后,苏澈看向第四个,亲自干涉。
要亲自干涉吗?
苏澈有些犹豫。
按照原本的轨迹,诸葛亮会在隆中的茅庐中,隐居的同时,和朋友一起到处游学,拜访亲朋好友,不可能一直宅在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这可不是故意放鸽子。
等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
随后刘备耐心等待午睡结束,最后诸葛亮才顺势出山。
如果让苏澈在这个时间点亲自干涉的话,那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慢慢等待一切按照历史进程进行。
苏澈最大的风格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如果让他亲自干涉,肯定会影响历史的发展。
那这东汉末年的三国,又会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一切的进程,都会因此而改变。
诸葛亮生平的最大宏愿是什么呢?
匡扶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果苏澈不按照剧本行事的话,恐怕很难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可问题是……如果这一切真按照历史进程的话,等到天下大势已定,苏澈真的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吗?
苏澈不太确定,若让一切都按照历史发展的话,那他也就失去了他的最大优势。
而且。
一切都按照原本的剧情来走,那实在是太无趣了。
在这一个选项出现时,苏澈思考了良久,过了半晌,还是做出了决定。
他的选择是——
亲自干涉!
先干涉再说!
苏澈一阵恍惚,再次睁开双眼,手中有着一本书,一旁的几个好友拍掌吟着。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这首乐府诗,名为《梁甫吟》,是诸葛亮最近所写的一首诗,此刻拿出来,让大家品鉴一番,几个好友在看到这首诗后,忍不住吟诵起来。
这首诗看似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却是层层推进,语语相衔。
这首诗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
虽然语言质朴而少文采,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
简单来说,虽然没什么文采,却写得挺精彩的。
这首诗是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