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祭品。
向着张奂的府邸而去。他们的马车在洛阳的街道上行驶,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当他们到达张奂府邸时,这里显得有些冷清。袁绍等人下了马车,径直走进府中。袁绍看到张奂的灵堂布置得十分简单,心中更是气愤。
“大人一生荣耀,如今却如此凄凉,实在是不公。”袁绍对着张奂的灵位深深一拜。袁术和袁基也随后拜祭。
此时,曹操也听闻袁绍前来吊唁的消息。
他赶来张奂府邸。看到袁绍的举动,曹操不禁感叹:“本初确实是英雄啊。一般人可真不敢得罪宦官。”
毕竟袁家势力庞大,确实有和宦官硬刚的资本。
袁绍听到曹操的话,站起身来,说道:“孟德来了,我袁家四世三公,受朝廷恩泽多年。若是在这等事情上退缩,那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这宦官弄权,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我袁绍定不会坐视不管。”
闻言,曹操微微一笑:“本初兄的大义,曹某佩服。今日你此举,必然会得到很大的声望。”
袁绍望着张奂的灵位,“我所求并非声望,只是想为这黑暗的朝堂,带来一丝光明,为正义发声。”
袁绍的这一行为,很快就在洛阳城中传开了。百姓们都称赞袁绍的勇敢,士大夫们也对袁绍刮目相看。袁家的声望在这一事件之后,更是如日中天。
而袁绍也凭借着这份勇敢和正义,在众多的世家子弟和朝臣之中,树立起了一个不畏强权的形象。
181年,视线转到北部草原。
这一年,阴云似乎格外沉重。鲜卑族的大帐内,弥漫着哀伤与不安的气息,鲜卑大人檀石槐因病溘然长逝。他的儿子和连。在一片动荡之中初立为新的首领。
和连深知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周围的部落首领们虽然表面上对他臣服,但暗地里都在觊觎着他的位置。
为了稳固定位,他想出了一个在他看来颇为有效的办法,带兵南下劫掠。在他的想象中,只要能从南边的大汉边境,抢夺回大量的财物和人口,就能在部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和连率领着他的骑兵队伍,如一片汹涌的黑色浪潮,向着大汉的边关席卷而来。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他们一路呼啸而过,所到之处充满了疮痍。
而在大汉的边关,公孙瓒驻守边关多年,他深知鲜卑的习性,也早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当他得到鲜卑南下劫掠的消息时,他眼神坚定,握紧了手中的长枪,对着身后的士兵们喊道:“将士们,鲜卑来犯,我们绝不能让他们,踏入我大汉边境一步!”
公孙瓒的军队在边关严阵以待。
当鲜卑的骑兵出现在视野中时,双方都没有丝毫犹豫,瞬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公孙瓒身先士卒,他骑着白马,在敌阵中来回冲杀。每一枪都能带走一个鲜卑士兵。鲜卑人也不甘示弱,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不断地朝着公孙瓒的军队砍去。
血战持续了数日,双方都疲惫不堪,但谁也没有退缩的意思。公孙瓒的身上已经多处负伤。
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凶狠。而和连,在后方指挥着战斗,他心中渐渐有了一丝慌乱,他没有想到汉军会如此顽强,他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劫掠一番然后返回部落。
在一次冲锋中,公孙瓒看准了时机,他发现了在后方指挥的和连。他大喝一声,纵马朝着和连冲去。
和连身边的护卫们纷纷上前阻拦,但都被公孙瓒一一击退。公孙瓒的长枪高高举起,然后猛地刺出,这一枪精准无误地穿透了和连的胸膛。
和连瞪大了眼睛,至死都不敢相信自己会命丧于此。随着和连的倒下,鲜卑的士兵们顿时阵脚大乱。
公孙瓒乘胜追击,他的军队士气大振,对鲜卑军队展开了最后的围剿。鲜卑军队溃败而逃,他们一路向北狂奔,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战场。而回到部落的鲜卑人,因为和连的死去,很快陷入了分裂。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无暇再顾及南下劫掠之事。
大汉的边境迎来了短暂的安宁。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他们感激公孙瓒的英勇奋战。
同年,九江之地突然掀起了叛乱的狂潮。
九江城中,叛军们占据着城墙,旗帜在风中肆意飘扬,那旗帜上沾满了尘埃与鲜血,仿佛在向朝廷示威。
城中百姓们在叛军的肆虐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洛阳皇宫内,灵帝听闻九江叛乱的消息后,龙颜大怒。目光扫过朝堂下的群臣,最后停留在司徒杨赐的身上。“九江叛乱,你身为司徒,难辞其咎!”
灵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杨赐伏地请罪,但依然无法阻挡灵帝的怒火,最终被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