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胡公公心疼的看着朱慈烺。
胡公公一直看着朱慈烺长大,说句不恭敬的话,他早已将朱慈烺当做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的朱慈烺想玩下蟋蟀,帝后说是玩物丧志,斥责了他。
他回来就抱着胡公公哭,还是胡公公让他骑大马才哄好的。
小小的人儿,每天要跟着大儒念书。
想吃的东西不让吃,因为储君不能重口腹之欲。
硬生生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逼成了老气稳重的皇太子。
现在看到朱慈烺难得又露出了脆弱的一面,胡公公当即道,“您还有老奴啊!”
朱慈烺点点头,“伴伴,你是我最信任的人。”
“朕要重设东厂,伴伴,你愿不愿意成为朕的眼睛?”
胡公公立即跪了下去,毫不犹豫道,“愿为陛下万死不辞!”
朱慈烺把胡公公扶了起来,“此事就交由你去办。”
“定不负陛下所托!”
——————————
京师。
大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端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殿中都是满八旗的旗主以及清初归降的文臣们。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素来有“墨尔根代青”美名,他年少勇猛,能征善战,此次能打入紫禁城他居功甚大。
自打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多尔衮曾无数次想过要登上地位。
可惜皇太极热爱儒学,在世时学着汉人搞了一套专制制度,权力变得极为集中,整个满族也越来越封建。
满八旗内部的抵抗让多尔衮不得不妥协,最后他只得拥立皇太极之子福临为帝。
此番多尔衮率领大军顺利南下,入关就知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也逃往山西去了,
占领京师这是大清开国的转折点!
因而多尔衮自认立下了不世之功。
顺利接管了畿辅、天津卫等地带给他强大的勇气。
此时他表情嘲讽,“即便是那个懦弱的太子登上皇位,又如何?”
“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孩,一群屁都不懂的臣子,他们能掀起什么风浪?”
不同于皇太极对汉人的重视,多尔衮十分瞧不起这些汉人,在他眼中汉人除了狡猾,就是懦弱。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如何问鼎中原!”
一时之间竟无人答话。
多尔衮不得不问道,“二哥有没有什么计策?”
代善已经老了,不想多事,听到多尔衮叫他才道,“先帝曾经说,‘若得神京,当即迁都,以图进取’。依本王之见,目前可以考虑迁都。”
多尔衮不满的盯着代善,心中十分不爽。
自己要问的是该;派谁去领兵,该进攻哪里,这个老不死的打什么太极。
而且大清的都城在盛京,多尔衮并不想迁都,因为迁都意味着要把福临接来紫禁城。
多尔衮不想把小皇帝接来膈应自己,“这事本王自有主张,眼下要紧的还是京畿这边怎么办?底下又不少人打着反清的旗号反抗,诸位有何高策?”
代善不想淌这些浑水,建议道,“这事摄政王得去问问范先生。”
范先生指的是范文程,范文程如今已经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三代帝王了,他归降大清后受皇太极重用,负责了大清开国时的诸多规制事宜,是坚定的保皇派。
多尔衮对他十分不满,皇太极去世后,就抬起洪承畴来和范文程分庭抗礼。
多尔衮看向八旗旗主,竟然无人建言献策。
这八旗旗主要说是上马打仗,那是很有自信的,但是一说到这些国策什么的,众旗主只有摊手的份。
无他,这些旗主跟多尔衮一样看不起汉人,自然不屑学他们那些兵法。
打仗全靠骨子里的剽悍。
无奈,多尔衮只得问范文程,“范先生觉得该当如何?”
“启禀摄政王,奴才以为这京师附近的府县,例如昌平州、大兴、宛平、霸州等地之人反抗解释由于传言。”
“哦?什么传言?”多尔衮虽然不满范文程,但是也知道他是个有本事的,当即认真听着。
“多是说大清会强制推行剃头令,汉民自是不满,纷纷揭竿而起反清。”
“只要摄政王下令辟除此谣言,想必他们也不必反抗了。”
“若是还有人顽固不灵,摄政王可派人前去镇压,如此便可无虑也。”
范文程这番话说的的确不错,但是多尔衮并不满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