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 十一 章: 李娘娘请你进宫 (1/2)

-

“啥?……”晏石头半天没反应过来。

岳二憨来回瞅瞅四周,瞅瞅手中的四方包袱,抬高了嗓门,一本正经地:舅,这是皇太后李娘娘赏赐的御,御食。

“啥?御食?”晏石头还没反应过来。

“就是好吃的。”岳二憨解释。“李娘娘让俺带给舅的宫中小吃。”

“给俺的,李娘娘给俺的,好吃的?”晏石头喃喃自语。大脑里一片空白。双手不停地抖擞着。晏石头不敢相信。虽然,听老辈人访古:祖上也曾经跟随洪武帝南征北战,后来受命驻守才从老家青州迁到京畿,但那都是百把年前的往事了。到了爹这辈,别说跟皇家有来往,连京城都没来过。至于自格,虽然在京城呆了两年,天桥菜市场离皇城也很近,可自格连皇城都没有到过。即便民间传说皇太后李娘娘也是青州皇后村的,可单凭这点,李娘娘怎么可能给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

“没错。李娘娘还说让俺带舅进宫呐……”岳二憨点点头。那年他被带进宫,用捡来的凤凰蛋治好了皇太后的眼睛,皇上赏赐黄马褂时,他也是……。后来,宫里的陈公公形容他当时的样子就是受宠若惊,呆若木鸡。

“不,这不可能!”晏石头连连摇头。指着岳二憨,“岳二憨,你傻傻得得的,少拿老子寻开心。”转身抓起磨盘上一个包袱就要扔。

“舅,这可使不得。”岳二憨“扑通”又跪在了地上,双手捧着包袱,一脸委曲,“舅,你听俺说,俺岳二憨是憨,但俺不傻,就算是俺真的傻,也不敢拿自格的的脑闹耍耍,假传皇太后懿旨,那可是要掉的脑的。俺可就就一个的脑。”憨憨一笑,“舅,你说俺说的是不?”

听岳二憨这么说,晏石头真是哭不得,笑不得。其实,从打岳二憨进院子,他就看出来了岳二憨虽然还是有些不着调,但并不是真憨,甚至……

岳二憨站了起来,嘻嘻一笑:舅,那包袱也是李娘娘赏赐的,可扔不得。扔了也是要掉的脑的。

“那,那你说的,都是真的?”晏石头手有点抖。紧忙把举着的包袱小心翼翼地放回了原处。

“舅,蒸的,煮的,眼见为实,”岳二憨挺挺胸脯,瞅着四方包袱,得意地努努嘴,“打开瞅瞅,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晏石头缓缓打开了包袱。

里面还包着一层,是一块浅黄色的丝绢。

一个四四方方的食盒。食盒是麦秸杆编的,做工不算很精致,但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晏石头瞅着食盒很眼熟。

麦秸杆编的食盒是青州县民间比较常见的物件。大户人家的食盒都是用上好木头做的,做工漆水图案都有讲究。一般小家小户图实用就地取材就用麦秸杆编。

食盒,晏石头家也有好几个,都是隔三差五回老家时本家亲戚送的。

打开食盒,里面也是衬着丝绢,上面摆着十个比盖柿子[注:1]大不了多少的像馍馍,但颜色可不是白的,而是金黄色的,有点像软米面,可又……

“……”晏石头瞅瞅岳二憨。他听爹说过只有皇宫才可以使用黄色,眼前的食盒虽然很普通,但浅黄色的丝绢,足以表明食盒……

“舅,这回信了吧?”岳二憨哈哈大笑。“这就是李娘娘让俺送给你的御食。”

“可这……”晏石头家境虽然比上不足,毕竟祖上也算是个官宦人家。好多寻常老百姓人家没吃过的东西,还是吃过的,最败兴也是见过的。食盒里的馍馍看着像软米面做的,但显然不是软米面。

“舅,不认得吧?这可是稀罕物。你瞅瞅,这就是御食。是御,玉米面做的。”岳二憨洋洋自得。

其实,史书记载:玉米最早传入我国,是明朝中后期外邦进贡给皇宫的贡品,当时,宫中称为御麦。

至于,后来,叫成玉米,那都是以讹传讹。

岳二憨就是最早的始作俑者。不过,也就是一个传说。

岳二憨好多年没进宫了。这回过罢年,老娘要去晏石头家走亲戚,岳二憨赶着小毛驴送老娘。住了两天,也是闲的没事,也是离京城没多远,就想顺便进宫看看李娘娘。

岳二憨进宫前,带了老家青州的一些土特产,也就是核桃柿饼花椒,还有老娘蒸的馍馍和花糕。

虽然东西不起眼,但皇太后李娘娘见了,稀罕的不得了。

本来,岳二憨打算就是当天去,当天回。可李娘娘死活不让走。岳二憨只好陪着李娘娘唠嗑,进膳。

岳二憨就是在进膳中吃到御麦做的馍馍的。因为稀罕,一连吃了好几个。不过,当时他没敢问是啥。

黑来出宫前,皇太后又让送行的太监给岳二憨带了好些御麦做的馍馍。

路上,岳二憨憋不住好奇,就问太监:食盒里装的好吃的是啥做的?

太监说:御麦馍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