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一百五十六章: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1/2)

云贵高原的晨雾还未散去,林夏夏踩着泥泞的山路,听着身后行李箱滑轮卡在石缝里的吱呀声。手机屏幕上跳出李浩的消息:卫星云图显示下午有暴雨,山路塌方风险高。她抬头看了眼被云雾缠绕的山尖,给助理发去定位:通知研发部,二十分钟后视频会议。

贵州省黔南州的拉祜族小学,二十几个孩子挤在漏风的教室里,用冻红的手指在结霜的玻璃上画算式。校长老杨的棉袄袖口磨得发亮,正用竹棍指着黑板上的拼音表:跟着读,玻-坡-摸-佛——突然听见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背着银色设备箱的林夏夏出现在门口,发梢还滴着山雾凝成的水珠。

同学们,这是从上海来的林阿姨。老杨的布鞋在水泥地上蹭出声响,她带了...那个...智能什么来着?智能全息教学系统。林夏夏蹲下来,从箱子里拿出巴掌大的投影仪,在课桌上投出会动的熊猫拼音动画。前排的小女孩惊呼着后退,羊角辫扫过林夏夏的手背,带着野草的气息。

这个熊猫会翻跟头!扎蓝头巾的男孩伸手去抓投影,指尖穿过光影。林夏夏注意到他袖口露出的冻疮,悄悄把自己的暖手宝塞进他怀里。手机震动,研发总监的视频请求弹出来:林总,高原地区的信号中继器又出故障了——

用太阳能无人机组网。林夏夏看着孩子们围过来的渴望眼神,突然提高音量,给我接卫星通讯部门,十分钟内必须让北京的特级教师出现在这个教室。研发总监愣住的瞬间,她已经把平板电脑塞给老杨:您试试点击这个地球图标,我们现在连线人大附中的李老师。

当屏幕里出现穿着羽绒服的城市教师时,教室里爆发压抑的惊呼。老杨的竹棍当啷掉在地上,一个男孩突然用方言喊:阿爷!电视里有人!哄笑声中,林夏夏看见窗外的山民们正扒着窗台往里看,烟袋锅在晨雾里明灭。

试点第一周,最大的阻力来自教师群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王芳把智能终端推到一边:我教了三十年书,不需要机器来指手画脚。林夏夏没说话,只是在某天晚自习时,悄悄打开系统里的诗词光影秀。当《静夜思》的月光透过投影洒在土墙上,跟着念诗的王芳突然哽咽——她从未想过,那些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的意境,真的能变成触手可及的月光。

但家长们担心孩子玩物丧志。老杨蹲在操场边抽旱烟,远处传来孩子们用智能终端学英语的朗读声,村东头的老李家,差点把设备砸了。林夏夏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问卷:所以我们做了防沉迷系统,每天限时两小时,自动屏蔽娱乐功能。她翻开其中一页,您看,手写练习模块的使用率比电子作业高37%。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暴雨夜。山体滑坡切断了唯一的公路,林夏夏被困在学校宿舍,却通过智能系统完成了全国教育系统的联动。当城市孩子们的云端手拉手信件出现在屏幕上时,那个扎蓝头巾的男孩在回信里写:我见过最亮的光,是你们寄来的童话书里的插图,和林阿姨的投影仪一起亮起来的时候。

萤火虫计划启动仪式那天,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林夏夏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结对数据:2376所城市学校,5894所乡村学校,超过百万学生参与。李明举着自己设计的儿童版智能终端,奶声奶气地对着话筒:这个熊猫按钮是我画的,按一下就能收到大山里小朋友的故事。

台下突然传来骚动。一个穿着彝族服饰的女孩冲上舞台,把绣着马缨花的挎包塞给林夏夏:这是我用系统里的刺绣课学的!女孩的普通话带着浓重口音,却字字清晰,我阿爹说,以后我可以用这个赚钱,供弟弟读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寄到的时候,林夏夏正在云南边境小学调试太阳能基站。热带雨林的暴雨打在集装箱改造成的机房上,她顶着雨衣查看设备,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整齐的谢谢声。转头望去,上百个孩子举着用芭蕉叶折的星星,在雨幕里站成整齐的队列。

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是看见每个孩子眼睛里的光。站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厅,林夏夏的身后是全息投影的中国乡村教室,老杨正在用智能终端给孩子们放故宫的雪景,当我们把算力留给知识传播,把算法用于情感连接,技术才有了温度。

她不知道,此刻在拉祜族小学,那个扎蓝头巾的男孩正用她送的智能终端,给远在上海的李明回消息:我今天学会用3D软件画竹楼了!你说的无人机播种,我们村后坡能试试吗?两个相隔两千公里的孩子,在科技搭建的桥梁上,交换着对未来的想象。

回国后的庆功宴上,林夏夏收到一个特殊的快递——来自青海牧区的哈达,里面裹着张泛黄的信纸。藏族女孩央金写道:用您教的编程课,我给家里的羊群设计了智能定位项圈。阿爸说,等攒够钱,要给牧场装您说的太阳能教室。

深夜的办公室,林夏夏摸着办公桌上的智能终端原型机,指尖停在那个熊猫按钮上。窗外的城市霓虹与记忆中山区的星光重叠,她突然想起第一次见到那些孩子时,他们追着投影仪光影跑的样子——原来最动人的科技,从来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