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之时,曹宣目光坦然无畏,毫无胆怯慌乱之意,如同徜徉自家庭院一般从容。仅看容貌举止,已让人不禁赞叹。
伴随步伐逐渐迈向龙庭,曹宣神色沉稳,面对百官目光波澜不惊。这般气宇轩昂的态度已充分显现他的卓尔不群。许多人此时心中笃信,这部三字经多半确系眼前幼童亲手创作。
平常而言,六七岁小儿首次进入金銮殿,在如此众多的目光之下竟无半点紧张,着实匪夷所思。
待曹宣抵达殿前近处,曹操和龙案之上的刘协均落入眼中。瞧见爱子登堂,曹操欣慰难掩,心潮涌动恨不得即刻宣布家有奇才。
“草民曹宣,叩见陛下。”行至殿内前方,曹宣向刘协恭恭敬敬跪拜。
端坐上首的刘协上下打量这个孩童,继而询问身旁的曹操:“这就是你家编纂三字经的儿子曹宣么?”
曹操颇得意地点头回应:“正是吾儿曹宣,才华横溢。”
孔融也在仔细打量曹宣。尽管孩童的表现已然超出多数成年人,但孔融心中依旧认为,编撰书籍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实在难以置信。
若只是背诵《诗经》之类的经典,倒也尚且可信;但这般作书水平岂是寻常人轻易企及。孔融笃定这是曹操故弄玄虚图谋美名的伎俩。今日非揭露这伪装不可,让天下明了曹操的用心。
故而在曹操话音刚落之际,孔融便发问:“曹宣,请教一番。那三字经可确为你本人亲自编撰?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又从何而来呢?”
转过头来的曹宣显然不解孔融的身份,只好再度看向父亲曹操。曹操轻轻一笑解释道:“宣儿,这位是现任少府、孔子后裔孔文举。”随即曹宣重新把注意力放到眼前之人。哦,就是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呀,听闻因屡次得罪我爹最终死在爹手里。念及至此,局势顿显清晰。
看着孔融面带疑惑与汉献帝的注视,曹宣心底有了答案。微微一笑,他已做好准备应对接下来的局面。
“回禀孔少府,三字经确为曹宣所撰无误。至于撰写缘由,乃因曹宣初学之时,觉得诗经内容过于深奥,不适合用作启蒙教材,且条目繁复。”
“因此才创作了三字经。”曹宣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作为一位“抄书之人”,曹宣对此并无丝毫羞愧。他不过是从三字经入手而已,而对于那些诗歌大师们的杰作,则从未染指。再者,三字经确实对推动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那些只为陶冶情操的诗词相比,这无疑是有所贡献的。
所以曹宣理直气壮地进行着他的创作。
“曹宣,你如何证明此书出自你手?”孔融再次追问。
曹宣摇头微笑:“孔少府此言有趣。我为何要自证清白呢?”
“难道孔少府早已听说过这部著作?”
“抑或是认为我在抄袭他人之作?”
曹宣语气凌厉,毫不留情。曹操在一旁看得清楚,心中不由得一亮。一直以来,曹宣在家人面前都表现出谦逊有礼的态度。这一点让曹操颇为满意。但他也有担忧之处——一个过于仁慈的人并不适合作为领导。
但今日一见,曹宣展现出了迅速辨别敌友的能力,并能果断反击,这份睿智使得曹操心中的最后一丝顾虑也消散殆尽。
曹操原本想出手帮助曹宣,此刻却选择悠闲旁观。
然而,孔融毕竟声名赫赫,并非泛泛之辈。短短几句话还难以使他词穷。
“有趣倒是有趣,没有抄袭便能说明此书出自你手吗?岂不是可以假借他人之作来装点门面?”孔融冷冷笑道,“若果真如此,那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阁下所说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面对质问,曹宣冷笑回应:“按照这样的逻辑,孔少府您又如何证明自己的著作并非借他人之手而成?难道您就不会利用别人的智慧为己扬名天下么?”
这一番话出口,满堂文武只差喊一声“精彩”!他们看曹宣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样了。年仅六七岁的孩童竟有如此犀利的语言,并懂得借力打力。文武百官无不暗自给予高评价。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