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日常工作忙碌而充实。
每日清晨,我总是早早来到翰林院,开始整理和研读各类资料典籍。凭借着过目不忘的能力,我能快速记住那些繁杂的史实和典故,在编纂史书、起草文书时,信手拈来,效率颇高,这也让前辈们对我赞赏有加。闲暇时,我会与同僚们交流探讨,分享各自的见解,在学术上不断进步。
然而,即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我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在处理一些涉及多方观点和复杂利益的文书时,即便记住了所有信息,如何权衡利弊、准确表达出恰当的观点,仍是个难题。而且,随着在翰林院的工作越来越深入,我接触到的机密事务也越来越多,言行举止都需格外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麻烦。
还有一次,在编纂一部重要典籍时,由于资料来源广泛且说法不一,即便我记住了所有内容,也难以分辨哪些是准确可靠的。我四处请教前辈,查阅更多的古籍,反复比对,才逐渐理清头绪。
此外,翰林院人才济济,不乏有才华横溢且背景深厚之人。他们有时会对我这个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的小子投来异样的眼光,甚至会在工作中故意设置一些小障碍。但我并不气馁,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谦逊的态度,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随着夏日的暑气愈发浓烈,天干物燥,翰林院内外都反复强调着“小心火烛”。而我,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部意义重大的国家历史典籍编纂工作中。
这日午后,我正对着案头杂乱的资料皱眉沉思。那本应条理清晰的史实,如今却漏洞百出,前后矛盾。这时,周德庸翰林慢悠悠地走了过来,脸上挂着似有似无的冷笑:“张年啊,这编纂典籍可是个精细活儿,若是没那本事,可别误了大事。”
我强忍着心中的不满,恭敬回道:“周翰林,晚辈定当竭尽全力,若有疏忽,还望前辈多多指点。”周德庸哼了一声,甩袖离去。
待他走后,我静下心来,凭借着过目不忘的能力,在脑海中仔细梳理着所有的资料。终于,我发现了几处关键的资料存在被篡改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极有可能出自周德庸之手。
为了找到确凿的证据,我决定前往藏书阁深处,寻找那些未被查阅过的古籍孤本。当我在堆积如山的古籍中翻找时,突然,一阵刺鼻的浓烟从藏书阁的一角弥漫开来。
“不好,失火了!”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整个藏书阁瞬间陷入了混乱。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呼喊声、咳嗽声此起彼伏。
我心中一惊,可想到那可能藏有关键证据的古籍,毅然转身冲进了火海。此时,火势愈发凶猛,噼里啪啦的燃烧声震得人耳膜生疼,滚烫的热浪夹杂着浓烟扑面而来,呛得我几乎无法呼吸。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张年,快出来,别管那些书了!”我抬头一看,竟是平日里对我颇为照顾的李翰林。
我大声回应道:“李翰林,那几本古籍对编纂典籍至关重要,我不能放弃!”说完,我不顾李翰林的劝阻,继续在书架间艰难地穿梭。
终于,我找到了那几本关键的古籍,紧紧抱在怀中。当我浑身狼狈地跑出来时,火也被众人合力扑灭了。
我顾不上自己被熏黑的脸庞和烧伤的手臂,立刻开始整理古籍中的信息。在铁证面前,周德庸再也无法抵赖,他的阴谋被彻底揭露。
“周德庸,你身为翰林,不思为朝廷尽心尽力,却做出这等陷害他人、混淆史实的勾当,实在是有负圣恩!”主官愤怒地拍着桌子。
周德庸脸色苍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颤抖着声音道:“大人,我……我一时糊涂,还望大人开恩呐……”
而我,经过此事后,不仅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勇气还原了真相,也彻底赢得了翰林院上下众人的认可与尊重。
夏日的午后,炽热的阳光渐渐收敛了几分威力。翰林院的工作结束,到了申时,我准时收拾好东西,走出宫门。
远远地,就看到自家那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一旁,母亲正坐在车辕旁,不时张望着宫门的方向,手里打着扇子,脸上满是关切。阿念和鱼儿两个小家伙则在车厢里探头探脑,一看到我出来,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哥哥,哥哥!”鱼儿欢快地呼喊着,率先跳下马车,朝我飞奔而来。阿念也紧跟其后,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
我快步迎上去,摸了摸她们的头,说道:“让你们久等了吧。”
母亲从车辕上下来,走到我身边,上下打量着我,眼中满是心疼:“年儿,今日在翰林院累不累?有没有人欺负你?”
我笑着摇摇头,挽着阿娘的手臂,说道:“阿娘,我一切都好,您不用担心。”
说着,我们一同上了马车。车厢里布置得十分舒适,柔软的坐垫,精美的帷幔,还散发着淡淡的熏香。阿念贴心地为我倒了一杯凉茶,说道:“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