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太监可不同于文臣,文臣好歹要点脸面,估计一下形象,太监可没那么多讲究,到了属国仗着自己是天朝使节,经常索求无度,贪得无厌,丑态毕露。当时的朝鲜国王进言:“今闻府尹权蹈之言,今朝廷奉使于外者,皆宦寺无识之徒,嗜欲无穷,其所经过,侵渔万端,取人之物不厌于心,则鞭挞不已”。把朝鲜国王都逼急了,可见太监们的嚣张程度。
太监们有好有坏,但是只要参政,那大部分太监都滥用职权,无恶不作,难道朱瞻基不知道吗?朱瞻基当然清楚,手下的文官们无数次的弹劾宦官,河南左参政黄泽就曾专门上书劝诫:“此辈宜一切疏远,勿使用事。汉、唐已事,彰彰可监”,但朱瞻基依旧不为所动,只要不激起太大的民怨,他都能忍。因为他要利用太监对付一个威胁他权力的庞然大物——文官集团。
可以说自宣宗始,明朝的政治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逐渐制度化,皇帝只需作壁上观,高高在上,睥睨天下,两股势力互相制衡,共同作用,推动国家机器的运转,皇帝不用做实事,只需要交给下边的人去办,甚至决策权都可以下移。大家可能读着会觉得熟悉,不错,有点类似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最大的不同是明朝政体的主动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而英国则是限制了王权。这可能有些不符合常理,因为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这样的,明朝时期的中国还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但是在明朝的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始形态。学者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而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与这一时间大致吻合,因此明宣宗缔造的这一中政治模式我个人认为是中国民主立宪、政党政治的雏形,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早了二百年之久。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事实也确实如此,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位大家黄宗羲,他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的先驱。他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这一思想作为民主先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影响了后来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提出的“天下为公”,与黄宗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了解的越多,你就会发现中外古今的历史都有共通之处,这便是历史的奇妙之处,由此引出我们学习历史的更加深远的意义:以史鉴今。
言归正传,朱瞻基一手促成了明朝政局的平衡,可以说,只要维持好这一政治平衡,皇帝稍加留意朝政就可以保证帝国的有效运转。成化、正德、嘉靖和万历,都能很好地加以运用,力求双方势力达到均势,而不使一方势力过大。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两方势力的斗争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流失、行政效率的低下、内耗严重以至于外敌入侵,就比如嘉靖朝的庚戌之变,但时期不同、领导人不同,成化朝有成化犁庭,万历朝有万历三大征。
透过现象看本质,宪宗设立西厂的目的就在于限制文官势力,当然也有宪宗的个人因素,结合他的童年经历,他养成了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的性格,这样的性格缺陷促使他设计一个特务组织来保护他的人身安全。
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当时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深入内宫,到万岁山等地观察。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并且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李子龙遂伏法。
当时二十余岁的成化帝朱见深得知此事后,认为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朱见深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这个乔装成百姓的侦查是不成气候的,于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及同僚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认为宪宗宠信汪直,致使“人心汹汹,各怀疑虑”;他们还特别指出,上年七月有妖物伤人,而今的汪直用事,正是妖物出现的应验,要求宪宗革除西厂,废黜汪直,如此才能安天意、回人心。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朱见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真正让他下决心裁撤西厂的是一件事情,一件现在看来是由文官策划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