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西厂撤立 (1/3)

书接上文,我们继续来讲述宪宗与文官势力的斗争。

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就是明争暗斗,激进又伴随着妥协,大家心里清楚的跟个明镜似的,但却彼此谁也不会戳破将其公之于众,共同遵守着你进我退、争取所得保持既有最大利益的“潜规则”。

纵观明朝历史,我认为这是一部党争的历史。大的方面来讲,分为两个派系,帝党和以儒家理学正统自诩的文官集团,当然文官势力的崛起真正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个人观点),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是于谦,至于在朱元璋和朱棣时期权力则独揽在皇帝的手中,这自不必多说。文官势力庞大,皇帝势单力薄,于是将目光投放在了另一个在他们认为绝对忠心和听命于自己的群体——太监。

我国隋朝之前,当官基本靠出身,隋文帝开始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打造了普通人从政的阶梯。但是隋朝太短,科考没太大影响,做官更多看的还是门第出身。唐宋沿用科考制度,开始慢慢形成平民出身的文官集团,也有过几次著名的党争,比如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党争。但是唐宋时期有宰相主政,大家争的是相位,文官不抱团,皇权很安稳,唐宋皇权的主要威胁是军阀。元朝不用提,蒙古人跟我们玩的不是一套体系。到了明朝,事情有了本质的变化。

朱元璋白手起家,深知官吏的危害,对于各级官吏都防范甚严,特别是对于敢威胁自己皇权的宰相看不顺眼,宰相既管民,又管军,官员也归他管,那还要皇帝干什么?于是老辣的老朱,借助胡惟庸一案,彻底废除了宰相制。没有了宰相,活就要自己干了,就要自己面对百官了,百官全部都是通过科考得到的官位,自小熟读四书五经,通晓诸子百家,各个都是人精,极难对付,更何况他们还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皇帝一不小心就会被孤立。老朱自己当然没问题,杀伐决断,精力充沛,一个人应付百官绰绰有余,但是他的子孙们可就惨了。

朱棣自己的文化就不高,天天要面对这帮人精的百官,深感乏力,于是就挑选了一批小官,组成了内阁,帮忙起草文件,批复下周折,缓解一下压力。而为了防止专权,内阁们的官员官职都很低,最高也不过五品。就是这样,朱棣为了对付百官,也恢复了他老爹废掉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用以监察百官。但是锦衣卫也是官员,也有可能跟文官勾结,也有可能专权,于是又设立东厂,辖制锦衣卫,东厂归司礼监管辖,说到底只能信任身边的太监了。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太监作为皇帝的代理人出现在朝堂之上与文官势力互相制衡,以期达成一种均势。

明朝的太监全面进入政坛,是从朱瞻基时期开始的,所谓“宦寺之盛,自宣宗始”。朱瞻基之前,太监不许干政,不许读书,甚至朱元璋在后宫树立了一块“内官不得干政“的大铁碑,可见对太监的防范之严。但是朱瞻基却在宫内开设了”内学堂”,专门用来培养太监学习文化,并且挑选博学的翰林学士以及内阁大学士来教导太监,一次性读书的太监就多达几百人。《明通鉴》“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朱瞻基刻意培养太监们读书,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让太监们来参政,很快朱瞻基就授权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表皇帝行使“批红”权,所谓“批红”就是针对内阁“票拟”的批复。“票拟”就是内阁对于各级官吏呈给皇帝的上书拟定的处理意见。简单来说,内阁对上书给予拟定处理意见,太监对内阁的处理意见予以批复,最后等皇帝老子对于认可的“批红”盖章,就形成了完整的上书回复流程。而皇帝本人只需要盖章,这样下来就轻松省事很多了,值得一提的是皇帝老子的印章也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手里,皇帝只要说同意,自然有人帮他盖章。

也就是说,皇帝把批示的权力下放给了太监,有了权力后,司礼监的行市见涨,司礼监的太监也被冠以“内相”的尊称。除了司礼监,皇宫里的太监权力还有很多,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一、各地镇守太监,朱瞻基在两京一十三省所有的军镇和地方,包括各地方重要的物资,运输部门全部设立了镇守太监机构,派遣太监镇守。这些太监在地方权力大到没边,民政,军事,漕运,矿产,只要他们想伸手的,没有他们管不到的地方,毕竟人家直接向皇帝大人汇报嘛。

二、采办太监,除了镇守太监,皇帝还将宫中的采购大权全部交给了太监,由于皇帝后宫嫔妃众多,还都是高消费群体,这些太监就打着皇帝的旗号,到各地方进行采办,盘剥百姓,鱼肉乡里那是肯定的。如果遇见一些指定的特产,比如江南的丝绸,那更是极大的肥差。镇守太监也有帮宫中搜罗珍奇的职责“各镇守内官競以所在土物进奉,谓之‘孝顺’。”

三、太监出使,本来出使外国代表国家形象,都是由国家重臣作为国家使节出访,但自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树立了太监出使海外的光辉形象,太监从此进入了出使这个光荣伟大的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