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乱,作为一国之君灵帝并没有袖手旁观,毕竟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在自己手里搞砸了,下去也不好交代,总要想点法子进行补救,具体来说,他用了两个。
第一:废史立牧
本建议由太常刘焉友情提供,真要算起来,他还是灵帝的远房亲戚,具体多远,那还真不是一般的远,至少要追溯到西汉。他看到东汉多灾多难,所以便有感而发,灵帝也很给面子,当即采纳,毫不拖拉。
看似英明的君主遇到了聪明的大臣,事后看来,刘焉聪不聪明不知道,灵帝绝对不英明,而且还很蠢。为什么?现解析如下:
当时的东汉全国共分为十三个州(州相当于省),但地方政府实行却是郡县制,州只是一个区域的划分,州里面有数个郡,郡里面有数个县,郡里的最大的领导就是郡太守,县里的最大的领导就是县令,县令统一都归郡太守管,这样一来郡太守在当地就类似于无敌般的存在,虽然上面有朝廷管着,但山高皇帝远的,我贪点污、受点贿,有事没事搜刮一下老百姓你上哪知道?而且即便朝廷想管,也疲于应对,因为汉代共有一百多个郡,只求每年不发生动乱,该交的税收都交齐就谢天谢地了。
难道就管不了你了?当然有,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办法总能想出来的,朝廷为了加强管理,就向每个州各派了一名刺史前去,主要职责就是监管州内所有的郡太守,一旦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立刻上报,但不能干涉郡太守的行政工作,比如日常的维护治安管理,收取税收,解决民事纠纷等等。这样按理说刺史的薪水应该比郡太守高,实则不然,郡太守年俸禄是两千石,而刺史的俸禄只有六百石,唯一的好处就是刺史权力比郡太守大,能监管你,不让你胡作非为。
刺史主管监察,太守主管行政,两者互不相干,刘焉的意思就是现在天下各地动荡不安,地方管理难度大,刺史根本就镇不住,那就直接把刺史升为州牧,监察行政一手抓,选用一些清廉正直、德高望重的人过去担任。看似很合理,实则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地方。
刘焉的想法并不是原创,而是转载的,早在西汉时期就执行过这个方案。
比方说现在是盛世,你是州牧,恰好你是一个执法严明、两袖清风的官,比如像曹操那样的,一旦犯法就抓你,只能算你倒霉。可历来清官总是少数的,大多数官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来动你的,各个郡太守平时也都懂点事,经常来孝敬孝敬你,基本无大碍,但这样一来州牧就形同虚设,还不如原来的刺史和太守呢,他们在时还能互相权衡,互相制约。所以没多久就有人提出:州牧在一州之内他就是最大的官,谁负责监察他呢?难道自己监察自己?因此没过多久州牧就取消了。
既然在盛世这个方案都不可行,那么在乱世这个方案可行否?当然更不行了。
现在是乱世,你还是州牧,由于天下各地叛乱严重,朝廷那边每天都应接不暇,只能放任你自己发展,以前有上面管着,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所顾虑,现在上面没空管,做任何事情干嘛还要思前想后呢,干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少数官员还会约束自己,但大多数官员都会选择那个最简单,最自由的生活方式:放飞自我,独立发展。如果朝廷还能东山再起,那在效忠也不迟,如果朝廷就此销声匿迹,那就割据一方。至于朝廷的死活,自己能力小,实在帮不上忙。
很明显这是一个蹩脚的建议,但对于灵帝来说,别人认不认可不重要,自己觉得不错就行了,出来办公已实属不易,早点回西园享乐才是真,于是当即决定先任命三个州牧作为试点:太常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刘焉本来心中的第一选择是去交趾担任州牧的,但后来有人告诉他,京城洛阳将要变天了,根据天象显示,益州地区将会出现新的皇帝。刘焉心里想那就去益州吧,万一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怎么办,即便做不成皇帝也还有个州牧做。这句话确实说对了,只不过新皇帝不是他,他只是被取代的那个人而已。
顺便插一句,刘焉在上任后,着实觉得做一方地主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后面渐渐地也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所以在帮助东汉进一步分裂的问题上,刘焉确实功不可没。
第二:西园八校尉
当然,光改变地方行政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来点实际的,万一对方来势汹汹,自己也要有力回击。
于是灵帝在西园设立统帅部,任命了八个校尉来统领军队,总称“西园八校尉”,由灵帝直接管理,用来守卫京城、平定叛乱。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局早已注定,两项政策的执行并没有改变得了什么,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十一日,灵帝驾崩,他的离去就如同沉寂已久的火山即将喷发,很多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灵帝在时,最幸福的就要属宦官集团了,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