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自己混来混去没多大起色,后来决定跟吕布混,之后吕布被曹操所杀,他又决定跟(投降)曹操混,曹操当时重心并不在徐州,就把他安置在了东海郡,没指望他干什么,只要求他呆在那不要闹就行。
可昌豨的属性是和刘辟一样的,有点实力就不把曹操当回事了,在官渡之战前夕,就闹过一次,被曹操派人修理了一顿,老实了。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他又开始闹了,这次曹操不在惯着,直接派大将张辽、夏侯渊带队前去收拾他。
但昌豨这次实力大增,张辽、夏侯渊领军在城下打了数月没啥效果,这样下去等粮草耗尽迟早退兵,正当众将士手足无措之际,张辽决定独身一人前往劝说昌豨投降,因为经过这些天观察他发现,昌豨并没有全力进攻的意思,说明他还是怕曹操的。事实跟他猜测的差不多,最终张辽成功说服昌豨再次回归了曹操的怀抱。
解除完威胁,曹操率军于建安七年正月再临官渡,这次目标十分明确:铲除袁绍、收复北方。
然而当曹操志气高昂地前进时,老朋友袁绍却已危在旦夕。
也不知道是不是战败所影响的,还是另有隐疾,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身体就一直不好,他回忆着自己的种种过往,脑海中依稀记得当年他和曹操两人刚起兵时的一段对话。
袁绍问曹操:“孟德啊,如果大事不能成功,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
曹操没有回答,反问道:“您怎么看?”
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之地,同时兼有戎(西部少数名族)、狄(北方少数名族)的部众,然后再南下争夺天下,或许就能成功了。
曹操说:“我任用天下间有才能的人,用道义来统率他们,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了。”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没能挺到和曹操再战的机会,最终病发,吐血身亡。
袁绍走了,但却留下一堆烂摊子,总的来说就一个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大家也非常熟悉,即便自己遇不到也总能听到,那就在人类历史上经常上演的遗产继承问题。
袁绍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袁谭、二儿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自古中国封建社会,王侯将相的遗产一般都是让长子继承,所以按理说袁绍的遗产应该由袁谭继承。
但袁绍偏不这样干,原因是他比较喜欢小儿子袁尚,为什么喜欢袁尚呢?一是他长的漂亮(就是帅),二是他母亲没少在袁绍耳旁吹袁尚的枕边风。所以袁绍便想立袁尚为继承人,为了名正言顺行事方便,袁绍先把长子袁谭过继给了死去的哥哥,然后让他远离邺城,派他去青州担任刺史。
既然想明白了,下面直接宣布就行了,可袁绍又怕大家不同意,比如沮授此前就极力反对袁绍的做法,就这样一直拖到去世,袁绍也没有明确任命谁为继承人。
因此袁绍集团内部为这个问题分裂成两派:
辛评、郭图支持袁谭,原因:立长不立幼。
逢纪、审配支持袁尚,原因:跟袁谭关系不好,立他后面没好日子过。
袁熙无人拥护,直接出局。
双方支持率五五开,接下来肯定免不了一场惨烈的夺位之争,可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你死我活,趁着袁谭还在从青州赶来的路上,逢纪、审配决定先下手为强,假传袁绍遗嘱尊奉了袁尚为继承人,等袁谭赶到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没办法,谁叫你来的慢呢?
袁谭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选择眼不净心不烦,请求屯兵驻守黎阳,袁尚虽说答应了,但还是害怕袁谭搞事,所以只给他少量人马,并派逢纪跟着去,美其名曰出谋划策,实则为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袁谭知道形势比人强,只能暂且忍气吞声。可黎阳毕竟是一个县,这点人手根本不够防守,便向袁尚请求增兵,结果看似合理的要求却被审配等人直接驳回,显然这就是在针对自己,袁谭一怒之下,杀了逢纪泄愤。
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除了加速集团灭亡外,还便宜了曹操。
建安七年九月,曹操北渡黄河进军黎阳,袁谭得知立刻向袁尚告急,这么点人不要说打,连守都守不住,袁尚没有怀疑袁谭,毕竟人都是他安排的,于是决定亲自领兵前去支援,这倒不是兄弟情深,而是怕自己不去只派军队前往,打完袁谭会顺势收编这支军队。
双方城下大战数月,袁谭、袁尚接连失败,被迫退守城内。曹操对此不慌不忙,组织士兵准备围城,袁谭、袁尚意识到不妙,吓得连夜逃往了邺城。
但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没多久,曹军随后赶到,袁谭、袁尚如临大敌,时刻紧绷着神经,准备迎接曹操的进攻,然而这次曹操却没有任何动作,在邺城附近转悠了一段时间后便领兵悄然退去。袁谭、袁尚始料未及,但不管如何,总算逃过一劫。
而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人,正是曹操的谋士郭嘉,在众人都主张进攻邺城时,他却提出了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